栏目列表
为人师者——佛心道骨儒表
《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1-0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燕

为人师者——佛心道骨儒表

吴燕

礼河实验学校

机缘巧合下,前段时间我在微信公众号上读到过有关南怀瑾大师的几篇文章,正是由于那几篇文章的吸引力,出于好奇的我还上网搜过南怀瑾大师的生平简介。这次学校的阅读分享让我又接触到了这本《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使我对南怀瑾大师为人处世哲学又多了一分认识,或许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机缘吧。

在了解南怀瑾大师之前,我比较熟知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述的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王国维大师看来,每个想做成事情的人都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第二阶段是“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尽艰苦磨难而不悔,开始见到曦微的曙光;第三阶段是豁然开朗,似乎感到原先远在天边的答案,实则近在眼前,终于找到了成功的钥匙。概括起来,实则就是迷惘—求索—顿悟这一过程。这些年我也一直深以为然,认为想要把事做成,难免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但这次品读了《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让我的心境发生了诸多变化,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大多数人应该与我一样,在想做成一件事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迷惘和求索的过程中,而这样的过程很多时候对我们来说很痛苦,是一种烦恼,甚至是煎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呢?看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因为我们在做这些事之前心就是杂的,抱着一颗功利心,带着诸多的期望去做这些事情,一旦进展未能达到我们的预期那样,忧愁、烦恼、焦躁……这些负面情绪就会逐渐滋生,从而影响我们,成为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

全书中曾多次提到,南怀瑾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佛家的心是无欲则刚,道家的骨是随遇而安,儒家的表是中正平和,如此便能够娑婆世界、步步生莲。”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竟让我近来时常波动的心境平和了许多。细细想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这佛心、道骨、儒表,也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因为我刚踏上教师这个岗位不久,起初我也很迷茫,确切的说是对未知的一些恐惧吧,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学生们是否会喜欢我,我的教学效果是否能有成效……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一段时间下来我有肯定自己的地方,却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可是发现问题并不能代表很快就能解决问题,这些问题逐渐成了烦恼、压力,堆积在心中无法排解。之前我认为这是由求索到顿悟的一个煎熬过程,可看完南师的话,我意识到我或许错了。

我做教师的初衷是什么?无非就是那四个字:教书育人。如今我正做着这件事,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那么我又有什么好痛苦和烦恼的呢?其实问题早就很清晰的摆在我的面前:经验欠缺,实践不足。而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经验来自于时间的沉淀和自我的积累,所以我的焦躁又是完全不必要的。如果说我有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句话,那也依然是很简单的四个字:不忘初心。

在教学方面,《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也着实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首先,面对始终逃离不了的话题:学生的成绩。我认为,做老师就应该去修一颗“佛心”和一副“道骨”,这么说并不是要对学生的成绩放任不管,况且这样做是有违师德的,我这么说是想让我们教师,至少是我能学会接受学生的成绩。

常常见到许多同事因为有些学生的成绩而犯愁,课余闲暇坐一起每每说到这个话题,都是连连摇头表示无计可施。可是我们有时候却忘了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每个人天赋不同,兴趣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同,既然有这么多不同,成绩自然也有优劣,那为何我们不能接受这些差别呢?南怀瑾大师常提到“恕”这个字,有些事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强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们都懂,却很难做到,可是我们在恕人的同时也是在恕己,等到想通了,我们也就不会为此烦恼了。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人,若是我们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不只以成绩来论成败,我们会感觉内心轻松了许多,甚至能有惊喜的发现,这就是修一颗“佛心”和一副“道骨”带来的变化。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师生的相处之道也产生了新的认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新教师都认为,刚带一批学生时,首先应该树立老师的“威严”。这样的方法在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效果或许比较明显,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学生们的思想状态也早就与当时的我们大相径庭了,同样的方法用在这代孩子身上效果明显大不如前。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一种态度与学生们相处呢?从南师身上我悟到了,也是那简单的四个字:亦师亦友。

尽管是用亦师亦友的态度来促进师生发展,但我个人更侧重于“友”这一身份。为师时,我们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可作为当代人民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素质教育,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可作为老师的身份,学生们与我们会有着本能的隔阂和疏远,要做到坦诚交流沟通是非常难的。这时我们应该去主动放低姿态,抛开老师的身份,在与学生相处时就潜移默化的将“老师其实更愿意与同学们做朋友”这一观念告诉学生。这样一来,我们为人师表者,可以通过朋友的形象,让学生更能接受我们作为表率的形象,而这“表”,我则很倾向于南怀瑾大师所说的“儒为表”。

儒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而南怀瑾大师提倡的“儒为表”,是指的“中正平和”四字,其内涵与国人推崇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若是我们能修得“儒表”,与学生们以友处之,首先能让我们保持心境的平和;其次,古语有云:“友也者,友其德也”,书中也以阿难和佛陀在市集所遇之事告诉我们当你交到好朋友时就包着香料的包纸会沾有香料的香味,你会薰习到好习惯,学习到好行为交到坏朋友就像放在咸鱼旁的茅草会沾染上腥味,会感染到坏习惯,学习到坏行为与其时常告诫学生交友要谨慎,不如我们为人师表者,通过以朋友的形式为学生们做个表率,“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久之他们自然能薰习到好习惯,学习到好行为。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与他们交友的过程中,也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一本《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包涵的人生至理自然不止这些,它无论对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亦或是其他方面,都能带来许许多多的启发和指导。光是在我工作方面给我带来的启发,已经让我收获颇丰。我想做一个不争、不强求,少一分功利心,多几分责任心,保持着中正平和的一名人民教师,这样会让我在岗位上更加得心应手。

若能让我修得一颗佛心,修一副道骨,修成一具儒表,我相信到那时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四字也不远了吧。当能带上这样的心境来教学,那时才方能真正体会到“人间至味是清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