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最佳思维时间一般来说也就在每节课的前15分钟左右,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时间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个时间段来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准备工作。①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再对教材进行分析,实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利用。②多和学生的交流,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喜好等,以此增强教学的针对性。③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就做好一定的学习准备,避免发生因为学生的准备不足而无法在关键时间段内完成主要学习任务的问题。④导课做到短而精。导课的“短”是指导课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两分钟;导课的“精”是指导课要“简洁”,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要直奔主题,要尽量避免冗长的导入。在授课时,教师要善于精讲,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和作业时间,使“讲座”变为“学堂”,使课时变为“学时”,而不是“教时”,要特别注意做到揭示目标同时就是组织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注意,“讲”应是讲在点子上,有鲜明的针对性,讲的方法也应精心选择切实有效。
教师课堂板书要精心设计,交待要求,口头讲解,课堂小结也要言简意赅,注意精减时间。概括性讲解,力求语言简炼准确,思路清晰,板书、图示都要精心设计。例如精设训练题。训练题注意遵循:延续性原则,即训练是第一环节设问的继续和发展;针对性、典范性原则,一定要设计与考试说明、中考发展趋势相吻合,能反映本章节能力考查最具代表性的试题;深刻性原则,设问重在为什么?还有什么?加强对教材深层次问题的挖掘。创造性原则,要有机结合本章节内容创设一些新情境的试题,以培养学生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金钱”,而在学校教学中时间则代表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时间观和效率观是教师重视课题时间管理的思想基础,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所获得的时间是教师进行其他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平台,有了这个资源平台,教师才有可能实现高效的教学活动,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则能够在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里通过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