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显了,最明显的表现是一个“活”字,学生的体验多了,参与多了,互动多了,对话多了……这样活跃的课堂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活跃的背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什么模式的教学方法,要促成有效教学,从教学行为看,最关键最本质的仍然是教师的清晰授课。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为例,谈一谈清晰授课需要关注什么。
这儿的“授课”,不是指“满堂灌”式的一讲到底,而是指能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所有教学行为。除了语言表达,板书等教学基本功外,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如何做到清晰授课。
一、恰当引入——驱动任务的有效开始
引入分整课引入和各教学环节的引入。整课的引入,好比京剧的开场锣,引入得好让人眼前一亮,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各教学环节之间,若引入得当,则过渡自然,教学流畅。引入也是新旧知识间的纽带,引得好,有益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引入往往给应用指明方向,引入恰当,能激起学习的需求。
对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估期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解决的,可以用问题引入法。问题引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问题冲突也易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问题往往来自于应用,用问题引入更能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能让学生了解“我学了这个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这个?”。
二、问题解决——突出重点的有效选择
不管什么课型,什么教学模式,教学重点的把握、呈现及解决,一直是有效教学主要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清晰授课的关键所在。突出教学重点,方法有很多,我认为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来解决,是最具价值,最有成效的。让学习内容以问题冲突、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呈现与推进,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在真实任务中来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习者较高水平的思维。
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这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三、学法指导——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
有专家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方法的习得是何等重要。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难点内容的学习。学无定法,但学须有法。学习方法有很多,笔者仅列举一二,来说明如何通过学法指导来突破教学难点。
1、分析归纳法。
2、对比分析法。
3、举一反三法。
四、要求明确——完成任务的有效保障
任务驱动法、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常用教学模式,都是基于“做中学”这样的学习模式的。做,即操作,用具体的操作来完成既定任务。因此,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非常重要,要求明确了,“做”才有正确的目标,任务的完成才有保障。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提要求”,一种是教师直接给出,学生按要求完成,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情况下,所提要求一定要明确,要字斟句酌,不能存在二义性,否则会影响任务的完成。另一种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来。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第一环节是“情景导入,呈现任务”,第二个环节是“分析任务,制订策略”,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第二个环节。其实,这是个重要环节,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分解出具体的操作要求,以及完成任务的主要策略与方法,不仅能激发学习需求,还能让学生加深对任务的理解,进一步明确要求,更主动地将任务付诸实施,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五、提问适切——促进思维的有效推手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大都靠教师的提问来调动。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所以,合适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推动力。
课堂上我们常用提问来推进教学进程,但问题设计得好不好可能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问得适切,则学生答得靠谱,思维才是有效的。一个问题,能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并组织语言回答,就是一个有效的问题。提问是否适切,我觉得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是否适合学生的理解力和已有认知,是否适合学习内容,难易度是否恰当,是否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