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三国演义》读后谈曹操之一(陶春兰)
曹操的个人素质
发布时间:2012-03-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曹操,(公元一五五年——公元二二○年)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小聪明机警,有侠气。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公元一九七年至二一一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才华出色、个性鲜明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枭雄人物,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用兵之神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文试从管理者个人的素质、用人艺术、管理智慧等方面来分析阐述曹操的领导艺术,并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希冀从中能给予我们以崭新的启示。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它的存在决定着全部领导及管理过程,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它始终处于首要的位置,没有它,任何活动都无法开展。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曹操具备以下素质:

                               (一)、审时度势——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境遇,一个人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才有可能成功。汉代用人非常重视舆论的评价,只有经过舆论称誉的人士,才有可能成为征辟察举的对象,士子们为了取得清议的赞誉,就不能不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寻师、访友以展示并提高自己的才学和声名,博取人们的注意和好感。曹操对于这种形势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因此他特别注意结交名士,并竭力争取他们的支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历来争议颇多,但是我们如果能换一个角度,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角度来审视曹操的行为的话,那么它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种智慧之举。将倾的汉室已不可能复兴,这几乎是三国中所有杰出人才的共识,当时的形势是无论谁有德和能,都可以去争霸。但是儒家思想在那个时候已经深入人心,孔子曾经说过:“明不整,则言不顺”。曹操此举正是清楚地认识到汉室的灭亡已是在所难免的。与此同时,他还清醒地认识到汉室的旗号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董卓、袁术一干人等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其结果必然是成为千夫所指、诸侯共伐的罪人。虽然刘备打着兴汉旗号、孙权也提兴汉口号,但终究都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得名正言顺。

                           (二)、宽阔胸襟——宰相肚里能撑船

曹操不但能够认清当时的局势,而且还有着一般人难有的胸襟,这种胸襟正是一个成功管理者所必需的。曹操年少时便与袁绍交往,但是两个人之间总有一些隔阂,等到袁绍、袁术的母亲死后,曹操却能够不计前嫌前往参加葬礼。这类是例子很多,又如: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讲道,官渡之战曹军大获全胜之后,清点战利品时,在袁绍的“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发现这些书信都是许昌和军中诸人暗中写给袁绍的投降书。他们之所以与袁绍“暗通”是因为袁军实力强大,以为曹军必败无疑。面对这束书信,有人向曹操建议,可拆而观之,“逐一点对姓名”,并将与袁绍暗通之人“收而杀之”。然而曹操的观点却与众不同,他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其不仅没有采纳这个主意,反而下令将所有书信付之一炬,一概不去追查,从而稳定了军心。
在这件事上,曹操表现出的豁达大度、宽阔胸襟令人叹服,他完全可以查清有哪些人“立场不坚定”并加以治罪,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在当时袁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这些人暗中写信给袁绍亦出于无奈。现在袁绍已经大败,这些人必然是既后悔又害怕,倘若杀了他们,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给人一种气量狭小的感觉。这种明智之举使得那些与袁绍暗通者感激涕零,愿意为之效命,更为重要的是使曹操在众人面前竖起了能容人之短的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地笼络了人心。

 

                                    (三)、 远大抱负——敢教日月换新天
曹操陈留起兵,势单力薄,但他能在群雄争霸的竞争之中不断发展壮大,平定中原,统一北方,成为实力最强的一霸,必然有着超出一般人的才能和抱负。事实上曹操不仅有雄心和抱负,而且还有过人的胆识、聪慧的头脑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也是他能实现霸业的基础。面对董卓专政,“王允和满朝百官大哭”,独曹操一人“抚掌大笑”,语惊四座:“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他对卫弘说:“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敢求相助!”据此可见,曹操有着除去权奸、拯救社稷的抱负。正是这样远大的抱负支撑曹操完成大业。一个人要成就大业,成为优秀的管人之人(即管理者),而不是被管理者,首先必须有雄心和抱负。除此之外,还要有过人的胆识、聪慧的头脑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实现事业的基础,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正是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能把它不打折扣地付诸行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短浅的目光是无法成就大事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