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谈曹操之二(陶春兰)
曹操的用人艺术
发布时间:2012-03-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陶春兰
曹操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成为三方鼎立中最强大的一方,其识人、用人的管理思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曹操手下的谋士有荀彧、郭嘉、程昱、崔琰、荀攸、刘晔、满庞、吕虔、毛玠等,将才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乐进、李典、邓艾、张郃等。曹操的各种人才可谓济济一堂,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曹操在战败袁绍后的一段自白道破了其中的天机,他说:“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济,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由此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曹操一贯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注重从能力方面去考察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曹操曾提出“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即使是“不仁不孝”,但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以大胆起用。他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意思是说,品行高尚的人不一定就有才能,而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就有高尚的品行。曹操举例说:陈平并不是一个纯厚的人,苏秦也并不守信用,然而陈平辅佐汉高祖奠定了西汉的帝业,苏秦救助了弱小的燕国。因此曹操认为:有才能的人即使有某些短处和缺点,又怎能废置他们不用呢? 这段话较好地体现了曹操“唯才是举”、“勿拘品行”的主要精神。
曹操的用人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情动人——士为知己者死
曹操善用真情感动别人,以达到广招天下贤才的目的,其礼代许攸,数苦典韦、郭嘉便是很好的例证。
官渡之战前夕,许攸突然连夜来降,曹操闻之欣喜异常,连衣服、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好,“跣足出迎”,远远望见许攸,就“抚掌大笑”,然后“携手共入”,并“先拜于地”。许攸之所以投奔曹操是因为在袁绍处受了委屈。在投奔曹操时他心中还顾虑曹操是否愿意“收录”自己,而今见曹操以大礼厚待自己,倍受感动,遂向曹操献上偷袭乌巢、火烧袁军粮草之计。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巨大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想若不是曹操礼贤下士与袁绍轻视自己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许攸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为曹操献上克敌制胜的妙计呢?
典韦在曹操起兵初期就已投奔曹操,因其武艺高强倍受曹操的喜爱,被曹操誉为“古之恶来”。典韦对曹操也是忠心耿耿,为曹操立下不朽战功,并三次救得曹操性命。最后一次是在曹操讨伐张绣时,在宛城外误中张绣奸计,身陷重围。典韦于梦中被惊醒后在没有兵器、身无片甲的情况下,奋力向前,死战不退,结果上下被数十枪,血流满地而死。由于典韦死战拒敌,曹操最终得以脱险。曹操击退张绣后,立即“设祭祭典韦”,并“亲自哭而奠之”。边哭边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痛惜之情,溢于言表。诸将也为曹操这种爱才惜才的真情所感动。次年曹操再次领兵至宛城,攻击张绣。行军至土育水时,曹操忽然于马上“放声大哭”。众人不知其故,曹操哭罢方才解释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随后又命令大设祭筵,祭祀典韦亡魂,曹操亲自拈香哭拜。在祭吊了典韦之后,方才祭吊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曹操第二次哭祭典韦,在全军上下引起震动,从士兵到将领,均为曹操真情所动。此外,曹操还有三哭郭嘉的故事,广为流传。当然哭也罢、祭也好,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如果仅仅是为了沽名钓誉,或许可以蒙人一时,但绝无法骗人一世。正因为曹操真心爱才惜才,所以他才会拥有“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营,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夯实了基础。
2. 知人善任——众人拾柴火焰高
曹操在知人善任方面也有出色表现,郭嘉在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时曾经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曹操并不会因为外人忠于旧主或对自己谄媚而改变选才用才的标准。汉中扬松,贪财卖主,献城池给曹操,其结果是被曹操斩首示众。蔡瑁、张允卖主求荣,曹操虽一时利用,但心中却早已有所有处置。而对忠贞的张辽、文聘,弃暗投明,曹操不仅由衷赞赏,而且加官进爵,委以重任。特别是晚年,重用与自己意见相左而非常有才华的司马懿,最终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把唯才是举的思想运用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三国演义》中还有这样的情节,曹操远征汉中,有三位“素皆不睦”的将军张辽、李典、乐进,其中张辽坚决执行曹操以攻为守的指令,表示自己亲自出击,和敌人“决一死战”;李典“素与张辽不睦”,对于张辽提出的建议,起初“默然不答”,后为张辽的行为所感动,立即表示“愿听指挥”,乐进是个中间人物,态度模棱两可,对张、李二人都不敢得罪,并有些怯战。曹操对其三人了如指掌,巧用张、李、乐三人性格的差异,并且有意利用他们的不和,防止一人说话大家通过,贸然决策而导致失败。到了危急时刻,曹操以一道指令,促成他们精诚团结,形成一个最佳的指挥结构。于是才出现三人齐心协力,大败吴军的精彩篇章,致使一战令“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由此战例中可以看到曹操择人任势的高超艺术。现代管理学告诉我们:合理的人才匹配可以使人才个体在有效管理下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从而产生良好的组织效应。一个组织的效能,固然决定于人才的素质,但更有赖于人才整体结构的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配置和管理能够使人才扬长避短,产生超越个人能力的力量,而且团队学习的进步远远快于个人的学习进步,通过优化组合人才结构就能获得最大的能量。
3眼光独到——求贤何必拘旧式
曹操经常使用实地考察和面谈法来考察一个人是否真的有才。
十八路军汜水关前受挫,关羽要求出战华雄。曹操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曹操看了评价道:“此人仪表不俗”,心中暗喜,于是坚持让关羽出战,果然关羽初战告捷,立斩华雄。曹操移驾许昌,途中遭遇徐晃拦截。曹操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让许禇出马与之交战,两人战了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曹操便认定徐晃是位将才,并想法把他争夺到自己帐下。
荀彧投奔曹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于是任命其为行军司马。”曹操请郭嘉来兖州“共论天下之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
铜雀台落成的宴会上,曹操对于人才的选拔更是别出心裁。他以一件西川红锦战袍作为奖品,让武将射箭争夺。整个武官分为两队:曹氏宗族俱穿红,其余将士俱穿绿。大家你争我夺,最后绿袍队中的许禇和徐晃获胜,接着曹操又令文官以纪念铜雀台落成为题目,进献诗章,以显示自己的才学和见识。曹操这里运用的考试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公开,二是公平——家族人员与外聘将士一视同仁。
曹操还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说:“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取所知,勿有所遗”。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可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除此之外,关于曹操用人高超之处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闲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委以高薪、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亦是喜异常;比如,见许禇“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过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怜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人不禁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劲了心机。为了能够争取到人才,曹操有时甚至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招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总之,曹操的用人术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八个字。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