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三国演义》读后谈曹操之三(陶春兰)
曹操的管理手段及不足之处
发布时间:2012-03-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陶春兰

 

管理手段——大棒、金钱
 
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行使赏罚之权,赏罚的行使从根本上看是对待行宽和用严的问题。宽和严、赏和罚是矛盾的双方,为政过宽,赏重而罚轻,容易导致“政宽则慢”的结果,管理者也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控制,达到治理的目的;相反过严,又会陷入苛政,令人不堪忍受。那么下面的人就只知道害怕而不愿同上面亲近,这样很容易使下面的人隐瞒真情从而不会尽情相告。因此,任何管理者都必须正确处理好用什么手段来收服众心的问题。
曹操对权力运用的核心是有深刻的把握的,这突出表现在:明确继承了法家的权术思想,将刑赏二柄作为他运用权力的基本形式。在曹操一生中,他牢牢握住刑赏二柄,用恩威并施的方法,坚决镇压反对自己的一切权势和人士,对有功的人员则大行奖赏。曹操牢牢握住刑赏二柄跟他对形式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东汉末年的历史状况,造成了礼乐的崩废,智士能人渴望择明主而侍,并愿意为他竭尽其智其能。因此,今天事袁绍,明天事曹操,后天也可能事刘备或孙权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儒家正统的仁德思想是不可能完全笼络住人才的,况且整个国家处在纲纪破坏、豪强四起的境地,如果在权力上陷入软弱无力,则根本无法形成合力。所以曹操倡法家的刑赏二柄,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适应战争的需要,增强自身的实力,这种刑赏并用的控制方法是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的。
一方面,曹操为巩固自己的独裁和专制,不仅对懦弱无能的献帝严加控制,而且对于敢于忤逆自己的官宦、外戚实行残酷的镇压。如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等人准备谋杀曹操,事情败露后,曹操不仅杀死董承等人,夷灭其三族,就连董承的女儿、献帝的贵人,身怀有孕也都没有逃过此劫。,曹操说:“欲留此种,为母报仇乎?”(《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其后伏皇后野惨遭不测。以后孔融被杀,就连忠心耿耿,为曹操竭尽智虑的荀彧也身首异处。可见曹操用心之酷。不过,我想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曹操不如此又怎能实现其专权,不实现专权,又怎能实现其霸业呢?另一方面,凡是对操忠心不二,唯曹命是从者,他又能即使用赏。曹操每次行军作战,凡经过阵亡将士的坟地或阵亡地无不亲自祭典哀悼。建安二年,典韦战死,曹亲设祭台哭祭典韦。郭嘉远征乌桓途中病逝,曹亦痛惜“散失奇佐”顿足大叹。
 
美玉有瑕——英雄亦有不足处
 
曹操在领导用人方面的艺术如此高超,是否就说明了他是一个完美无瑕,毫无瑕疵的人呢?也不是,曹操的领导实践也不乏令人遗憾之处。
1.    妄自尊大,火烧赤壁终身憾
曹操最大的失误可能就要算起在事业后期骄傲轻敌,结果导致了赤壁之战的惨败了。曹操统一中原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恃强轻敌,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式,加之用人失当,最终招致惨败。
2.滥杀无辜,英雄身后遭骂名
曹操暗杀董卓未成后,在逃走途中遇见吕伯奢,向他求宿。吕伯奢很爽快地把他留了下来,自己便到邻村去沽酒。夜深时分,曹操忽然听到隔壁传来了磨刀声,曹操以为要杀自己,于是拿刀杀掉了吕伯奢的家族和奴仆。不仅如此,当他明白了自己的判断错误之后,在逃走途中遇上了吕伯奢,他为了消除后顾之忧,竟把吕伯奢也杀了。杀完人之后,还说出诸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令天下人寒心的话,
建安二年春天(公元197年),曹操与袁术在寿春交战,相持一个多月。曹军十七万兵马,日消耗粮食巨大,眼看粮食将要耗尽。粮官任峻部下的仓官王垕禀报曹操:“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曹操说:“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说:“兵士倘怨,如何?”曹操说:“吾自有策。”王垕依照曹操的吩咐,把粮食用小斛分到各营寨。曹操暗中使人到各寨打听,将士们无不满腹牢骚,都说丞相欺骗大家。这时,曹操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于是,曹操杀了王垕,并把他的头悬在高杆上,出榜告知全军,称王垕克扣军粮,已被处置,这样才平息了众人的怨气。在这里曹操损人利己、欺诈诡谲的形象被刻画到了及至。
尽管曹操有些地方不尽人意,但总的看来其仍不愧为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其的很多领导行为艺术对我们当今的现实工作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