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2-06-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小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前年,我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拿到了一本厚厚的书——《给教师的建议》。这是学校领导送给我们的“心灵鸡汤”。空闲时,随手翻阅起来,发现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苏霍姆林斯基都在这本书中写了出来,我顿觉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于是,在睡觉前,我总会爱不释手地潜心阅读这本书。读罢一篇,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下面就谈谈我感触最深的几条:
  1、“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
    我正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内容丰富的讲解。新内容的讲述结束了,我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我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我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叫起来,让他们复述我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我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你们刚才不提出问题来?”
    我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我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2、“儿童世界是美好的,要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理解和感受儿童世界的音乐,不仅要当儿童世界的听众、欣赏者,还要当它的作曲家,要在其中创造出光明愉快的曲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对待儿童要充满对人的信任与和善,要学会发自内心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他指出不要因为孩子的一点缺点就遮住了我们的眼睛,如果我们用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学生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令人不得安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并学会善意待人。这让我想起他曾经举过的个例子,一个是淘气鬼乌拉在集体活动时跑到密林深处捣乱,他没有发脾气,而是借此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全班同学带到一个隐秘的洞穴藏起来。“我们不去找他,让乌拉来找我们。当小淘气鬼发现大家都不见了的时候,害怕和孤独让他惊慌失措,认识到了错误,在无声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另一个是他把学生带到花园的一角,让他们在窝棚里通过观察过路人的神态,来学习感受别人的心情。孩子们看到了姑娘的微笑感受到她用劳动创造生活的喜悦,看到老奶奶在战士纪念碑前献花感受到她失去儿子和丈夫的痛苦通过一次次“察言观色”,孩子们冷漠的心变得敏感起来,他们开始关心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用善意来待人。这个例子让我很受触动,在我们的教育中多说教少自悟,我们常常指责孩子不应该怎样做,却很少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训斥责骂的结果是让孩子们敌视我们疏远我们,恨铁不成钢使我们的辛苦付出变成了一种负担与苦刑,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有人说教育像是在照镜子,学生的一举一动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宽容大度学生就会友好和善,我们遵守原则学生就会诚实守信。如果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我们能心平气和疏通、巧妙地引导他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如果面对孩子们的冷漠我们能温言细语甚至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起他们的情感修养,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3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有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再看看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也精心设计,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我们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我们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将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学生成为“幸福”的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