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公民教育课程化与学校公民教育》有感
发布时间:2012-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琳
进入2l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青少年是即将成为公民的一个群体,是未来公民社会的主体构建者,关注青少年公民教育,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内在要求,也
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公民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必将承担起更为艰巨的公民教育任务。
从世界各国推行公民教育的经验来看,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学校公民教育最为重要。虽然在公民教育的目的与内容上因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特点各异,但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公民教育一直为各国共瞩。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通过提升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继而逐步提高整体公民的素质,是学校公民教育的意义所在,可以说学校公民教育在整个公民塑造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学校公民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以学校为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青少年掌握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及培养公民能力的教育过程。从广义上说,学校公民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这种现代精神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二是培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三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认同,核心则是一种社会主体意识的培养。从狭义上说,学校公民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教育,民主法制
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具体方面。
基于此,公民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络,公民教育课程应该拓展视野,将生态、和谐、可持续作为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的具体环节中凸显未来公民社会的发展要求。总体来说,在公民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切记时代特征,着眼未来发展;同时立足本国国情,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此为原则指导具体的实践。
1、课程设置上,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从学校教育的全局出发对政治科和社会科进行合理的配置与调节。具体来说,小学和初中阶段宜采用“社会”作为小学和初中阶段统一的社会科名称,设定完整的综合社会科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将历史作为时间线索,把地理作为空间支架,全面整合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态度,潜移默化地养成基本的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识。高中阶段则采用分科的公民教育课程,提炼公民资格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深化对公民地位、权责以及实践的认识与理解,形成理性决策与批判思考的政治态度与技能,培养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公民。这样既可以避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层次不清,使各门课
程目标明确、协调发展,又能照顾学生的认知发展特性,突出了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公民教育重点。
2、在课程内容上,合理组织要素。深化公民教育主题,丰富课程内容,对知识体系加以合理组织。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不同的课程要求和重点,提炼公民教育的关键概念,以争议性问题为中心要素整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辨别或澄清有关争议所涉及的各种价值取向,并在解决问题争议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在决策时所涉及的组织和程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高水平理性决策与批判思考的能力。将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融人到学校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注
重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从而实现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3、在课程目标上,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公民”为教育目的,以此为前提,制定学校公民教育的课程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建立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具体目标,进一步细化公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面对全球化机遇和挑战,中国需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而如何顺应这一时代大潮,对于身处复杂转型期背景下的中国公民教育来说,显然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良好的
公民素质是民主社会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中国整体公民意识薄弱、公民道德低下、公民素质亟须提高的社会现状下,学校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必将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统德育课程向现代公民教育课程转型的重任,继而全面提高整体公民素质,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培养合格的未来公民。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