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谢飞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有感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制作各种操作材料、每次上课都要准备很多的材料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学新大纲、写文章;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这正是我迫切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还举例说,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她居然用一生来备课,而这个课题才准备了15分钟,多么了不起!看到这里我感触非常深,我认为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每个学校都不多见。但像我们身边的一些骨干教师,从来没有听到过她们抱怨没有空闲时间。她们总是那样精力充沛,做什么事都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有时上级领导来听课,头一天晚上才通知她们,但她们总是那么从容。我想她们之所以能把课上得那么精彩,正象那位历史历史,就是因为他们平时都爱学习,都喜欢读书,有终生学习的理念,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这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因此我懂得了: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么你有时间就要读书学习,还要读读学术著作,当你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这样你给学生上课就会显得非常轻松,就会游刃有余。教育技巧、教学经验从来不是一时一刻立见成效的简单劳动,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广读中外名著,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那么你就会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把你的课当作享受来听,把上你的课当作是一种最幸福的事情,那么你的课能不成功吗?当然这样做是非常难达到的,但作为老师,难道我们不可以把这样的课堂境界当作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