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谢飞
今天又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八十七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再次促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情与感慨,让人回味悠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到教育素养的构成,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法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上课时教师不是在宣讲真理,而是在和学生谈心,提出问题,要大家一起来对这些知识进行思考。结合工作实际来体会这些话,我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回想自己以前对所教的内容一知半解,或是没有提前弄清楚就站在了讲台上,上课时关注的常常是如何才能把教材讲明白,对学生的关注当然是大打折扣。因为自己的不自信,学生当然也会无精打采。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更谈不上及时调整教学程序了,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了。
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呢?苏霍姆林斯基再次提到了:读书、读书、再读书。由此我更体会到了丰富自己的知识,锤炼自己教学艺术的重要性。书是知识的源泉,书是进步的阶梯,尽管当前的工作头绪繁多,尽管教师的空闲时间已经不多,今后我还是会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去读些书,一是为了自己学习知识,二也是想给学生做个榜样。要让学生读书,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之人,我想让我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动的去亲近书籍。
读书是一个方面,但如何锤炼自己的课,如何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则更为重要。多读书可以让思想更丰富,让课堂更灵动,而带着课堂的疑问再去读书,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教学二十余年,上过的课已有无数节,而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确只有那寥寥无几的几节公开课。那是因为每一节公开课都得去翻阅大量的资料,参考好多优秀的教学设计,还要全身心的调控课堂。每一堂课讲下来感觉对自己都是一次蜕变,尽管非常痛苦,但蜕变之后离变成蝴蝶则更近了一步。
如今随着教龄的增长,职业倦怠也随之而来,很多时候我都有种裹足不前想混下去的念头。但是当再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时,我知道了教师就是拨动学生心灵琴弦的那个人,我们应该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我们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特别是作为一个母亲,将心比心,我不能把倦怠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们,我能做到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丰富,让自己的课更有趣、更能吸引学生。我期待着在工作中不仅能看到学生的进步,同时更能听到自己前进的脚步,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