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笔记
发布时间:2012-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谢飞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乌克兰人,第一次走上讲台时,年仅17岁,一生著书40多本,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的生活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5:00-7:00写作,白天上课听课,作班主任工作,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他的教育著作中,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实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
谈及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当年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墙上挂着的标语是:“要爱你的妈妈”,我与其他人有相同的困惑: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苏霍姆林斯基解释其中缘由: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于母亲,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都不爱,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如果一个人在亿万同胞里连一个最亲的人都没有,他是不可能爱人民的;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没有对最亲爱人的忠诚,他是不可能忠诚于崇高理想的。值得学习的是:他的这种教育绝对不是口号式、教条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潜移默化,育人无声。爱祖国从爱母亲做起,爱母亲又从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做起,并力所能及的分担,以优秀的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等。由此推而广之,为亲戚、朋友付出爱行,再推而广之,为其他一切素不相识,但值得尊重和帮助的人付出爱心,施以善行,在此基础上,为学校、家乡做出贡献,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祖国的责任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不是教师的单方面说教,不是教师简单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灌注“美好的道德思想”,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儿童心灵本身就蕴含了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培养、扶持,让其茁壮成长。“这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最宝贵之点,一个人想成为好人,想竭尽自己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自己的优秀。基于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包括集体的自我教育,只要集体的健康舆论与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自律融为一体,教师的教育意图便已经成为学生的自我意愿,这样,教师就不必成为班级巨细无漏的管理者,教师的聪明才智在于,使孩子们把教师的意图,当做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行。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永远也不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
 
      “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如果这个世界显示在你面前,如果你感觉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的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首先要认识人、了解人、对人的多面性和无穷性感到惊奇。”正是基于一种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科学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待所谓“差生”的问题上体现出他独特的智慧。他认为知识是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必须个性全面发展的整体中看待智育,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培养人在一生中丰富自己智慧的需要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他又告诫教育者“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以外什么都不去想的学生,他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千万不要让你的学生被这种学究气所控制。”那种把学习当做学生唯一活动领域的想法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个领域取得成功,而有的学生则无力在这个领域有所进展。面对那些学习上的失败者,“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在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里得到表现,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尊严感,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的自豪感,我从我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了自己,我在某一件事上表现了自己的智力的、体力的、意志的、创造性的、道德的力量,我能够克服困难,我能够在最艰苦的斗争中成为胜利者。这些话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有着多么强烈的针对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