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让第一课时也精彩》有感(姜蕾)
发布时间:2012-12-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姜蕾

     今天读了《让第一课时也精彩》我知道了现在的第一课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圈:

一、僵化的第一课时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第一课时往往是僵化的,其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布置自学;检查反馈、集中识字;整体感知、讨论分段(主要指高段,低段则以分节朗读为主);分析理解课文(往往是第一段)。
 
二、错位的第一课时
学生远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主导偏离,指导缺失,教学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第一课时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课堂不再是语文的,不再是师生共有的。
三、越位的第一课时
学生没有充分读书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情感。第一课时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师让学生学习课文越位、早熟了,其结果必然牺牲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利益。   
针对这样的“怪圈”,我们应从设计框架、课堂节奏两个方面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1、三个抓手,把握课堂基本框架
一抓整体。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一个系统的、有着极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
二抓朗读。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不必赘述。但是,第一课时的读不同于第二、第三课时的读,要在初读环节下工夫,读通读顺读正确,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抓突破口。语文教学总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归整体的,第一教时也不能停留在整体感知上,必须有一定的局部感悟。要使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僵化,不错位,不越位,切入口的选择至关重要。
2、三个“适度”,控制课堂基本节奏
一、拓展适度
适时地、巧妙地进行拓展延伸,介入相关的资料,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使“学生思维的双翼不为教材所禁锢”,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文本,实现对文本价值的多元理解
二、目标适度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是否有效的前提,要做到达标而不超标,具体而不空洞。第一课时也要兼顾三个维度,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快慢适度。第一课时的教学在不同环节有自己的节奏,不能过快,不能过慢,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才是精彩的第一课时。
学习心得: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能帮助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只有有了第一课时的扎实,学生也才能顺畅地走进文本,真正与文本实现零距离的交流。如何实现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一 、目标定位是关键。有正确的目标定位才是上好第一课时的关键。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三、充分把握读书,把握文本内涵。第一课时是感知课文,那么有层次的朗读应该是有效感知文本的最佳途径拉。四、落实字词句训练,让书读得扎实有效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师要舍得多花些时间,教学上细一点实一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