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思考》,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不可缺少的应有“识字学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这三个重点。但现今把握住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这三大方面重点的为数不多,相反的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
现象之一:小题大做——缺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就是扫清阅读障碍,把生字教熟。因此,即便是三、四年级学生,教师在导入新课后便开始教生字,一整节课,围绕着几个生字不停地认读、练写、造句,忙得不亦乐乎。而阅读教学的其他两项任务——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也因前面花时过多不能涉及,或刚刚开始便下课。这种脱离文本孤立识字的教学,既枯燥乏味又无多大实效。
现象之二:走马观花——越位
与上述单一的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相反,教师在一节课中完成了揭题导入→识字学词→学习课文→回归整体(这一序列包括第二课时教学任务在内)的教学,让人分不清究竟上的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由于教学涉及的内容多,安排的环节杂,因此落实在每一个环节上的时间就不足。这样,教学目标定得虽多,因走马观花,真正得以落实的却不多。
现象之三:轻描淡写——低位
此种教学与第二种方式有相似之处,只是对字词教学极不重视,只是简单地认读就完事。倘若真的如此教学生字,学生能够把字词记牢吗?学生接触生字的第一印象相当重要,如此简单地一读带过造成的后果是什么?记不住,写不对。
现象之四:断章取义式——错位
这里的“断章取义”指的是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后直奔重点句段进行研读、品味。学生没有充分读书,甚至连最基本的字词障碍也没扫除,就直奔文本主题,去理解感悟文本,去品味语言文字,去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呢,学生字音还没读准,书也没读流畅,学生的“悟”就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个性的解读。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其实也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