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关于“第一课时”的思考》有感(姜蕾)
发布时间:2012-12-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姜蕾

         今天学习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思考》,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不可缺少的应有“识字学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这三个重点。但现今把握住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这三大方面重点的为数不多,相反的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
  现象之一:小题大做——缺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就是扫清阅读障碍,把生字教熟。因此,即便是三、四年级学生,教师在导入新课后便开始教生字,一整节课,围绕着几个生字不停地认读、练写、造句,忙得不亦乐乎。而阅读教学的其他两项任务——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也因前面花时过多不能涉及,或刚刚开始便下课。这种脱离文本孤立识字的教学,既枯燥乏味又无多大实效。
  现象之二:走马观花——越位
  与上述单一的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相反,教师在一节课中完成了揭题导入→识字学词→学习课文→回归整体(这一序列包括第二课时教学任务在内)的教学,让人分不清究竟上的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由于教学涉及的内容多,安排的环节杂,因此落实在每一个环节上的时间就不足。这样,教学目标定得虽多,因走马观花,真正得以落实的却不多。
  现象之三:轻描淡写——低位
  此种教学与第二种方式有相似之处,只是对字词教学极不重视,只是简单地认读就完事。倘若真的如此教学生字,学生能够把字词记牢吗?学生接触生字的第一印象相当重要,如此简单地一读带过造成的后果是什么?记不住,写不对。
  现象之四:断章取义式——错位
  这里的“断章取义”指的是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后直奔重点句段进行研读、品味。学生没有充分读书,甚至连最基本的字词障碍也没扫除,就直奔文本主题,去理解感悟文本,去品味语言文字,去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呢,学生字音还没读准,书也没读流畅,学生的“悟”就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个性的解读。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其实也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也说过,书不熟读不开讲。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应在“读通课文”上。要把课文“读通”,字词必须读准。特别是中低段年级,教师更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学字学词,舍得给机会让学生反复读文,达到了“读通课文”的要求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悟精华。
在学生认读生字后,不少老师特别是低段的老师应给学生通读课文的时间。这时,教师应巧妙连缀,在学生朗读时将文章的思路自然引出。可以让学生概括,教师小结,也可教师提示串连,学生朗读。
有思想的教师会在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关键的字词或者句子时,巧妙找出其联系点、核心点,以此作为第二层次阅读的切入点,自然引入品读课文的环节。《米佳的愿望》课文线索明显,教师很容易找出来。有的课文就需要教师精心捕捉,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田忌赛马》时,出示这样的一组成语:垂头丧气、得意洋洋、胸有成竹、疑惑不解、目瞪口呆。首先让学生认读这些词语,然后让学生说:看到其中的哪一个成语,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在学生畅所欲言、对词语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教师就及时提问:“为什么同一个人物,他的神态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带着疑问深入课文,去细细品味。
学习心得: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好的教学也会引起无限的遐想。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也能出彩,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在矛盾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