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爱如春风
发布时间:2012-12-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唐磊

 

爱是一种神奇的情感,更具神奇的力量。
教师的爱是真诚的爱——发自内心的情感。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老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老师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老师的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语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老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老师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老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 
    教师的爱是严格的爱——一种有社会责任感的爱。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结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师生之间打打闹闹,嘻嘻笑笑,丧失了教师最基本的尊严,学生就会对老师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这样,良好的班风无法形成。 
严是指“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学生依赖性、神经质、故意……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教师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等,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
教师的爱是宽容的爱——理性与感性统一的爱。
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质的开发和拓展。它应该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地生长!这种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就是宽容!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教师的宽容,象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气氛比起疾风骤雨更见效。她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无拘无束,更好的发挥创造力。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 每个学生都是未来人才的幼苗、小树,我们要用一颗火热的心,一腔热忱的爱,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上播洒阳光和雨露,让他们能够在中华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