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发布时间:2012-12-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秋兰

 

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江苏省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213145 吴秋兰
摘要:本文主要探析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通过分层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层级的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各个层级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共同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因材施教;
在现在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这不单单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还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心里接受能力、潜能的发展力上。教学要做到真正的面向所有的学生,让学生能够均衡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的差距不至于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分层教学提出了一些教学设想,并进行了实践。
一、尊重个体差异,科学进行分层
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能够提供给学生恰当的材料与合适的实践与帮助,这样的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要学习的知识。布卢姆的这一理论正是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依据。而在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这个同样应证了分层教学理论的原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状况,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应该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正所谓“知其心,然后方能辅起失也。”比如,在我所人教的班级中,我就按照学生平常上课的表现与多次测试的成绩,进行综合的评价然后进行了分组,因为一次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最终成绩,唯有多次的比较才能看出学生真正的学习水平。再者,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优秀,对知识的掌握非常迅速,但是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这就要综合考虑其因素,在进行分组。
二、钻研教材大纲,确认分层目标
分层教学的前提,就是在是分层次备课,分层次上课,包括课堂提问,分层次布置作业。所以钻研教材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第一步,认真分析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认分层的目标,能够做到这点,就能够满足各层级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让理解能力的强的同学吸收更多的知识,而理解能力偏弱的学生也能够消化知识,不至于忽略任何一方。在分层教学的时候,注重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设定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的《反比例函数》的时候,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根据不同层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我将教材内容氛围三个等级。首先,学习能力强、接受力强的A组,中等的为B组,偏差的为C组。A组的学生需要了解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区别与练习,并且能够完成较为隐含条件较少,复杂的反比例函数练习。B组的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区分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区别即可;而C组的学生只需要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的运用问题。将三组的等级区分开来,让不同层级的学生均衡发展,但是也不至于将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预习作业
由于教学目标的分层,所以叫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预习作业的设计,同样要让预习作业满足三个层级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时候,我设计如下的预习作业:1.根据加减法法则计算下列习题:(1) (1) (-7)-(+5)+(+3)-(-9)=-7()5()3()9; (2)-(+2 )-(-1 )-(+3 )+(- ) =( 2 )+( 1 )+( 3 )+( ); (3).就下列给的三组数,验证等式:a-(b-c+d)=a-b+c-d是否成立。(4)计算题 (1)-1-23.33-(+76.76); (2)1-2*2*2*2; (5)生活实际运用,某水利勘察队,第一天向上游走5 千米,第二天又向上游走5 ,第三天向下游走4 千米,第四天又向下游走4.5千米,这时勘察队在出发点的哪里?相距多少千米?并且思考,你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技巧了吗?
这些习题经过设计之后,有了一定的难易度,符合各个层级的学生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这些习题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潜能,各个层级的学生也能够真正的做到预习,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
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与评价
在教学的过程中,上课与评价是教学两个最主要的环节。尤其是上课,基本上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上课”而展开的,而及时的做出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让学生及时的查漏补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分层教学,让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投入到教学当中。比如在上面一个对有理数加减法的预习题的设计中,我就进行了如下的设计:第一,利用上课前的两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让学生进行一个随堂叫测试,而这些题目同样是如同先前预习作业难易有不同,并且只是变动了个别的数字。第二,按照互办互助小组的学习模式,将各个层级的学生进行搭配分组,然后小组内部进行学习,最后由小组内部B层级的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计算方法,这样就能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果B组的成员基本上都能理解,这说明基本上八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都能够理解本章节的学习内容。第三,老师总结在加减法运算结果中出现的“+”“-”“0”的情况,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出新的练习题,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为学生巩固知识。在练习的同时,教师巡视同学的完成情况,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将信息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时进行改正。
总结: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3] 赵春祥: 浅谈分层教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理化学习    2003.8
[4] 罗增儒: 数学学习方式的动手实践   中学数学 2004.1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