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有效教学谈》学习笔记(姜蕾)
发布时间:2012-12-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姜蕾
学习内容:纵观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对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合理细化定位、教学策略的灵活选择、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依然存在困惑与茫然。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有效性的探索也走进了一线教师研究的视野,第一课时怎样上才能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提高第一课时的实效性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目标确定做到“四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后学生学习结果应达到的程度。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不是从教参上抄下来,而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围绕单元主题目标和训练重点,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紧扣教学内容设计的明确、具体、可操作和可测量性的细化目标。一、要贯穿年段目标;二、要落实单元目标;三、要明确主攻目标;四、要体现基础目标。
二、策略选择做到“六要”
1、要唤起阅读期待。所谓“阅读期待”,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种追求知识的迫切愿望。第一课时要在导课环节设法唤起学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导课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现实起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老师可采用质疑导入、或直观导入、或联系背景导入、或悬念导入、或语言渲染导入等方式,迅速唤起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倾向,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2、要体现“读霸课堂”。第一课时的初读环节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与文本对话的主人。当然,这种读是在教师引导下有层次性地读,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傻读”。
3、要关注语言实践。阅读教学整体感知靠读,理解感悟靠读,培养语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只有让学生真正触摸文本语言,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4、要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5、要合理取舍内容。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不少于2课时完成,但第一课时教什么?教到哪里为止,都依赖于教师在钻研文本,解读文本之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确定。不同的教师对课时教学内容的取舍可能是不同的,但不管怎样取舍一节课的内容,都要为达成主攻目标服务,为学生的第二课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每一课都有所获益。
6、要留下结课悬念。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让学生能满怀希望,企盼第二课时的到来,才是成功的、有效的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
三、达标检测做到“两要”
1、要注重及时反思。一节课结束,教师要对自己预设的目标达成度进行反思?如:学生是否切实投入读书实践?课时教学的主攻目标是否实现了预期?是否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怎样?……教师要对一节课中行动与目的是否一致要进行思考,并寻求改进路径与目标不和谐的措施。
2、要关注作业检测。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教师布置学生作业通常都是抄写课文生字词语,但很少考虑如何设计一些有利于课文教学目标整体达成的开放性作业。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设计巩固性、延伸性的作业,就能整体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体会: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有效性是课改应关注,应回归的地平线。只有在弄清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做什么,并崇尚“简、实、活”的实践原则,才能让教师在第一课时中有事可做,学生在第一课时中才会有所得。只有第一课时采取的策略,让学生能满怀希望,企盼第二课时的到来,才是成功的、有效的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上提到的几点,环还相扣,从细微处着眼,教师应该明确目标,精心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