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新课改下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浅谈》有感
发布时间:2012-12-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姜蕾

 

学习内容:新课改下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浅谈
学习摘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新课改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氛围,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
1、用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设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努力实现校园的“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三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校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班队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
3、抓好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为学校实施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建立“心理健康”平台,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在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承受挫折方面能力明显较差,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心理健康”的平台,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健康成长。
5、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建立家校沟通渠道,优化家教“心育”环境。学校要努力构建家校“心育”良好环境,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在家校沟通联系过程中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配合,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得到领导的重视、支持与广大教师的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学科教学中广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有序性。
1、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对各年级的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内容对学生加以培养.
2、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3、创设民主、竞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民主、竞争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机会,使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争论,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等,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学习心得:在新课标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更需要各科教师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同时倾注一片爱心,针对具体的个性区别对待,灵活运用,标本兼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升华和完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