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12(秋)陈丽峰读书笔记6
发布时间:2012-12-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丽峰

 

知人知利与知害
 
    人们常说的“职业病”确实有知人的一面,不同的人生打着不同的烙印。
    元末有三个人物,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张士诚,还有一个是陈友谅。这三个人都想成大事。但这三个人的人生各不相同。朱元璋出身底层,要饭——当和尚——再要饭,史书上叫“游食”。不平凡的人生和磨难对有些人来说确实是一笔财富。有意思的是,他面对的两个对手,一个是张士诚,一个是陈友谅,张士诚是商人出身,贩盐的,做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这是商人的人生模式,朱元璋就用了他这个特点对付他。而陈友谅正相反,他是打鱼出身,大风大浪里闯荡,不怕风险,这是打鱼的人生模式,朱元璋同样用这个特点对付他。范蠡是春秋时的人,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逃到齐国,变成了商人陶朱公,成了大富翁。他家的二公子在楚国犯了杀头之罪,“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这道理世人都明白,钱能摆平一切。范蠡备上书信和重金,派小儿子到楚国赎命。这时大儿子以长子身份一定要赴此重任,不让他去便闹自杀。范蠡无奈,只好让大儿子去了。结果弟弟没有救出来。范蠡是个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人,按他的预算,派小儿子去最合适,小儿子是个标准“富二代”,吃喝玩乐挥金如土,不知生计艰辛。而大儿子从小跟着范蠡经商,深知钱来之不易,视钱如命,舍不得重金,结果正如范蠡所料,大儿子吝金误了大事。有道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心不可知,但不同的人生却打着不同的烙印,起码可以知人。
    商人确实有商人的人生特点——利高于一切。谁做了商人谁都会这样生存。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生存特点,你要理解,就像一个人忽然升官忽然不认人一样,你做了官你也会这样。从前的朋友、熟人,经商去了或做官去了,再见面就不是从前的那个人了。最有害的是商人从政,把商人的习性带到官界,百害无益。商人从政的典型可推吕不韦。吕是春秋时卫国商人,非常精明,而且出身商人世家,他爹也是大商人。小吕曾问老吕:“种庄稼一年可得几分利?”老吕说:“好年景十倍。”小吕又问:“贩珠宝呢?”老吕说:“百倍,但风险大。”小吕又问:“若拥立一个国君能得多少利?”老吕说:“一本万利!但风险更大。”小吕抱定决心,只要利高,宁可铤而走险。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是李斯。李斯对人生的最大感悟是:“人的耻辱莫大于卑贱,悲哀莫大于贫穷。”他年轻时做郡中小吏,主管乡文书事宜。一次上厕所,发现又赃又瘦的老鼠见人就躲。他忽然联想到官家仓库里的那些老鼠,跳进粮囤里吃得又肥又大,无人打扰,不受惊吓。聪明的李斯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他拼命往上爬,爬到了宰相的位置。李斯官大风险大,最终死于腰斩。陪斩的还有他的大儿子。临刑时他对大儿子说:“如果还能牵着狗在家乡的田埂上打兔子该多好啊!”他的人生愿望一下降到了原点。他如果在家乡做一辈子小吏,虽然利小,风险也小,做宰相利大,风险也大。吕不韦同样死得很惨。吕不韦不如他爹高明,他爹不但知道利,还知道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