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大会上听了教育家霍懋征的事迹后,觉得她的身上应该还有更多感人的事例,于是带着这种好奇,我百度了这位一生奉献给小学教育事业且在教育界有着很大影响力的教育家。了解她众多的事迹以及人生经历后,我从内心由衷地佩服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
在介绍她的事例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她敢于创新,敢于否定自己的一系列改革。从五十年代起,霍懋征在语文、数学教学中就已创立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讲读法”,以“讲”为主,以“读”为辅,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逐步进行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文革”以后,她根据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决心在一个普通班进行教学实验,她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也找到了不足之处。于是她提出了“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十六字方针进行教学改革,把着眼点放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探索到了其中的规律,并加快了教学速度。她将过去的“讲读课”改变为“读讲课”,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自学时间,基本上做到了当堂巩固所学的知识,课外留有大量时间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当时那个班级也成为了实验成功的典范。这让我深深地佩服霍老师对于教育的热情与执着,对于自己的否定所体现的勇气。如今,作为老师的我们不是满足于现状,就是沾沾自喜于取得的一点成就。以前听老教师谈到教师所遭遇的瓶颈期,很多人在教了五年和十年的老师都会感到困惑,因为教材是一样的,教法却是千变万化的,一成不变的教法不仅自己觉得教起来枯燥,学生听起来也乏味,而且每一年的学生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自身的转变出发,从突破以前一成不变的教法出发,寻找教育的突破口。这就是我们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现状。
让我印象更为深刻更为感动的是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用心的栽培和爱的付出。她深深地感到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祖国四化的建设者,他们品德、学习的好坏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兴衰的大事。她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霍老师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霍老师经常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学生、锻炼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不管是多么调皮的学生,只要进入霍老师的班级里都会很快转变过来。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这几年的教书经历,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还记得我接手的第一个班级,因为经验不足,当时的我面对班级两极严重分化的状况,内心十分着急,尤其是那些后进生极其叛逆,从来都是你说什么,他就跟你反着来,你怎么不开心他就怎么来,教他们的每一位老师都很头疼。就在我一次次找那些学生谈话教育无果的情况下,我只能硬着头皮请教我们的蔡校长。蔡校长非常上心,每天中午他都会找我们班里的那几位叛逆的学生去谈话,经我观察,谈过话的孩子都是愁眉苦脸地去,满脸笑容地回来,而且从此以后作业按时做了,英语背单词也很起劲,放学后还会主动留下来做作业,向老师请教一天下来不懂的问题。我很好奇,到底校长有什么秘方,让他们转变这么大。后来,校长来我们班上了一次班会课,那是我听过的最生动最感动的一堂课。蔡校长在班里给孩子讲德与才,有才无德之人是社会的“危险品”;有德才不够将来至少不会危害社会,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力。所以我们至少要做个对社会对学校没有危害的人。做人比学习更为重要。后来他还为学生们讲了铜生锈,还有青蛙的故事等,每个德育故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而且从他讲的每个故事中得到了深深的启发。也正因为那堂班会课,我才更加明白,教书育人的责任有多重,我们可以把爱的教育贯穿在每一个德育故事中,让孩子在故事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技巧以及学习的重要。在后来的班会课中,我以校长的班会课作为典范,去书店专门买了德育方面的故事书,如曹文轩的新人文读本,影响中学生的100个故事。在与学生的磨合中,我也渐渐懂得了用爱的方式去关心他们,去包容他们,去鼓励他们。
现在他们早已毕业,踏进高中的校门,还记得他们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班长杨晨,课代表陈悦,学习委员曹可,吴瑕,宣传委员陈凯等等,他们特意相约到我住的地方,还邀请了他们后来的班主任陈燕芬老师,大家欢聚一堂,谈笑风生,特别怀念在3班的那些一起流泪,一起奋斗的日子。这是我度过的最难忘的一个教师节。现在的他们正朝着更大更高的目标前进,这也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最大的幸福与欣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