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写师德
发布时间:2013-06-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袁文新
爱,是教育的桥梁,育人的支点。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师爱,可以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潜力,绽放学生的思维火花,感化、净化、温暖学生,而且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及深厚情谊。因此,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教师是一种“爱”的职业。
教育中,既要强调“爱心育人”,又要强调“爱而不纵”,即要“爱而有度”。必须讲究爱的质量与爱的艺术。斯霞老师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就叫对学生的母爱。”爱,构筑了教育的生命线。孔子曰:“知生爱生,有教无类”。爱心,犹如开启心灵的钥匙,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思想在沟通中传递。反之,没有爱的教育,犹如没有水的池塘。因此,必须提倡“爱心育人”,理解、尊重、关心学生,用心灵感化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似雨露,润物细无声。“爱”比“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一切良好的教育,也都“以爱动人”。这种“爱”,是一种充满责任感与理智感的全身心的爱;而决不是一味迁就、盲目顺从、无原则地偏袒学生,也不同于溺爱与宠爱,更不等于纵容学生的错误。我很赞同斯霞老师的观点:“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溺爱、宠爱与纵容,甚至比“没有爱”对学生的伤害更大、更深。只有冷静、理智与负责的爱,才能真正发挥“爱”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所以说,爱,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它可助你一臂之力,促进学生的发展;用不好,它对人的毒害不亚于毒品。在学生面对心灵的碰撞时,在学生面对思想的抉择时,在学生面临诱惑的考验时。
仁爱和严管,是孪生兄弟。俄国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若仅有爱,没有严,这不是爱,不是真爱,至少不是完整的爱,或负责的爱。唯有将“爱”与“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爱在细微中,严在该严处。严管,不是胡乱惩罚或随意指责,而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学习上不严格要求的危害,犹如“蚂蚁溃堤”,却非一日之作,而是日趋明显,越来越严重。我个人认为:“没有严格的要求,再好的教材,再好的学习条件,也是学不到多少真知识”。
爱是情,严是理。所谓“严”,就是以“爱”为基础,尊重、理解、塑造学生;以不损害学生的人格尊严为前提,对学生进行积极、耐心、正面的教育与引导,以善意的言行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在受尊重的氛围中,纠正不良行为,争取进步。在教育中,“严”与“爱”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严出于爱”,才会“严得有理”;只有“严中有爱”,才会“严而有效”;只有“严中生爱”,才会“严而有信”。严中有爱,恩威并重,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