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3-12-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沈小丽
《中国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沈小丽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部复杂的历史,教师所能做的,只能是——永远用爱来守望,永远用智慧去行动。
看着中国百合班的故事,我的眼前便浮动了一幅幅温馨画面:开学初,俞玉萍老师为每个学生做的个人名片;岁末俞玉萍老师为每位学生制作精美书签,并附上老师的“新年预言”;百合班的学生若无其事的端着书在食堂排队;清晨花坛边专心读书的孩子;每周五车厢里集体唱歌或诵诗;大课间全班38个同学在一根绳子上跳绳;大扫除拔草,老师检查每个人的草,必须是有根的;轮流领操、轮流领跑、轮流领唱;全班吃糖,补犹太族婴儿吃糖的一课;元旦老师精心设计的班会课上,同桌相互拥抱,互送祝福语;家长嘉宾为孩子们朗诵颁奖词;老师让学生每天40分钟补寒假作业一个月;全班同学在体育测试时让中速的同学在前,慢的在中,快的在后,最后全班一起冲过终点。。。。。。
朱永新教授说:“如果我们的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百合班把张晓风的散文、林清玄的散文、梁衡的作品当做了每个人的必读作品。学校教育实际上不仅仅像母乳一样给他们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他们学会了自主飞翔。一个小学阶段与童话书为伴,与科学书为友,一个中学阶段与散文牵手,与人物传记有约的孩子,必定是一个眼睛明亮、朝气蓬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永远向着前方奔跑,你永远不用担心他会迷失方向或者误入歧途。因为他的心房一直洒满人类历史上文明的斑斓星辉。阅读不仅会改变他们的今天,也将改变他们的明天。
苏格拉底说:只要我的良心和我那微弱的心声琮在让我继续前进,我就要把通向真理的道路指给人们,绝不顾虑后果。面对教育难题,俞玉萍老师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愤不平。她关注的不是人生的杂草,而是考虑在心田上种植鲜花,她关注的不是学生今天的分数,她关注的是学生的灵魂。用她自己优秀的灵魂来引领孩子的生活。
俞老师的教育正是从平凡的生活中启迪学生,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没有责备,有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她让学生学会安宁,学会充实,学会珍惜。
俞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不是用什么长篇大论,而是从身边的小事中感悟为人处事的道理,平凡的小事,俯拾皆是,正是因为这样,俞老师可以频繁的利用身边小事来给孩子们做教育。不怕事情小,越小越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去思考。
我自认为是一个很有爱的老师,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对于我的孩子,我对于他们的关心似乎只停留在“注意”的层面上。我会注意他们上课的表现,好的表扬几句,差的批评一通。因此导致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一回合就结束了。反省一下我的表现,对比一下其他有经验的老师,我有了答案—— “爱的功课”没做好。如果我做好“爱的功课”,下课的时候多接近孩子们,或许会在他们得到表扬之后和我分享她们的喜悦,在得到批评之后给我一个受批评的理由;如果我再深层次的去挖掘,或许又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或问题处。
有时,很想走进这群可爱的孩子,但是又怕和他们走的太近没了老师的样子,找不到平衡点的我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终于,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在“爱的功课”这一章节中,老师在学生就餐时,身体力行,用“爱”给孩子示范“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师为学生端了30多天的汤,不仅让不爱喝汤的孩子喝了汤,帮助孩子就餐消化,而且她用这个 “给他人一份温暖,留自己一份幸福”的行动让孩子切实体会到了“助人乃快乐之本”,养成了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她的这碗心灵鸡汤温暖了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在看过这文章后的第二天,我也试着在就餐期间走进我的孩子们,了解他们的食量,吃饭的速度,饭菜的喜好等等。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他们总爱告诉我一些他们的小趣事。之后,我们班的就餐管理越来越顺手,食堂的阿姨看到这帮乖乖吃饭的孩子也不时地夸几句,多舀几勺汤。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突破,让我感悟到原来向学生们表达爱一点都不难。慢慢地,我和他们相处的越来越融洽。课间,我有一个小任务,为了课间活动的安全我会去班级转转,避免孩子们趁老师不在追逐打闹,酿成不必要的事故。到了班级,我会站在走廊边,然后孩子们会陆续跑过来和我聊天,于是我们就一起享受这阳光,欣赏着他们养的小植物,聊着他们的趣事。渐渐地,这小任务变成了一种小幸福。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纯真给我带来的快乐,他们的笑容就像一个个小太阳一样,温暖了我的心。“爱的功课”从做的那一刻起,就会出现成效!
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俞玉萍老师学习,用爱静守每朵百合绽放!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