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育的“诺亚方舟”
发布时间:2013-12-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庄琛
卢刚,一位28岁的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材生。通过李政道博士的出国考试,来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因为太出色了,容不得别人超过他,容不得自己不优秀,更容不得老师的偏爱。所以,在一天,开枪杀死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戈尔咨,这是一位爱荷华大学物理系最好的教授;他杀死了自己嫉恨已久的竞争对手山林华博士,中国科技大学高材生;杀死了无辜的副校长安妮等人,然后举枪自杀。这起事件震动了中国教育界。
卢刚们成“才”了吗?可以说是的;可是他们成“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就是到了现在,中国的家长与他人谈起自己的孩子,第一个话题,十之八九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人们都在想,中国教育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雷夫·艾斯奎斯,一个很普通的人。面对一间又小又破烂的教室,一群又穷又淘气的孩子,雷夫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25年后,这位老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艾斯奎斯是唯一一位获得总统 “国家艺术奖”的教师,同时他还获得诸多其他奖项,包括“全美最佳教师奖”以及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等。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这56号教室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奇迹?
雷夫之所以得到全美教育界的最高荣誉,正是因为他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最好的教育,不是“望子成龙”而是“教子成人”。第56号教室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人格的花园。我对雷夫·艾斯奎斯的“寻找第六阶段”这部分感触最深。
从幼儿园起,老师就用小红花激励我们,到了小学变成红领巾,到了大学变成奖学金,到了职场,变成了红包或奖金。激励就是屡试不爽的魔法。我们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激励健康吗?在雷夫看来,这在道德行为方面,只是初级阶段。如果道德行为有六个阶段的话,小红花只是在第二阶段上。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的水准远远超过了小红花阶段,达到了第六阶段。雷夫借用了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成长路线图: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在起作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靠境界起作用;
第六阶段的学生是怎样的?雷夫的一个学生助人不留名。最高的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
教育是一艘巨大的船,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也让无数的梦想葬身海洋。当大多数人争相挤上教育的“泰坦尼克号”的时候,雷夫把56号教室,建成了诺亚方舟。这实属不易:一个大男人,26年如一日,和五年级的小学生打交道,不容易;敢于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成为精英教育洪流的中的砥柱,不容易。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