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写“说明书”
——魏书生教育艺术反思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蒋小红
最近,我校掀起了学习魏书生的热潮。看着屏幕上的他,不禁想起曾几何时爱不释手地细细品读他的教育书籍,读罢,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样教育学生,真是妙哉。魏老师教育学生的妙招层出不穷,看得我心里蠢蠢欲动。别的可能学起来有些困难,但写说明书这招还是简单易学的。当学生犯错误了,我就让学生也来写“说明书”,效果如何,且看下面的故事:
吃过中午饭,我迈着沉重的步伐吃力地爬上五楼。刚走进办公室,班长就心急火燎地走进办公室:“蒋老师,不好了,李峰和赵满清打起来了。”哎,这些孩子这么大了,还是这么冲动。我得赶快去灭火。我跟随班长急匆匆走进教室。教室里束手无策的学生看见我来了,就异口同声地嚷嚷:“蒋老师来了!蒋老师来了!不要打了!”我一进教室就闻到了浓浓的火药味:他俩已愤怒到了极点,面红耳赤,怒视对方,双唇紧紧地抿在一起,两手握着小拳头不停地颤抖着,急促地喘气声让人感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这时的他俩完全像两串被点燃的鞭炮,难怪学生们不敢去劝架,否则,谁挨近谁倒霉。再看地上一片狼藉:几张桌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课本也被糟蹋得伤痕累累,学习用品也遭殃了,一些已缺胳膊少腿了。我暗暗思忖:究竟为什么事大动干戈?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我问周围的学生:“他们为什么打架?”学生一个个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看来我只能从当事人那里寻找切入口了。我微笑着对他俩说:“你们是自我解决,还是我做中间人来帮你们解决?”平时学生发生小矛盾,我总是把当事人叫到教室外让他们站一会儿,然后让他们商量如何解决,而我只是充当协调员的角色。因为我觉得,学生大了,应该让他们尝试着冷静后自己去解决问题。有时这样处理往往比我苦口婆心地劝说更有效。这两个学生平时比较信任我,总是有事没事地找我交谈。听了我的话,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蒋老师帮着解决。”李丰满腹委屈:“蒋老师,我没打她,她就来打我。”赵满清满脸通红,语无伦次地说:“蒋老师,我……是他……先骂我。”为了让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我说:“我不能听你们的一面之词,这样吧!你俩各写一张说明书,说明吵架的原因、过程、结果,最后分析一下自己的不对之处。”听了我的建议,他俩分别扶起了躺在地上的桌子,我也帮着整理,学生见状,也七手八脚地整理起来。整理完毕,他俩不忘对我和学生说:“谢谢你们!”我故意表扬他们:“哟,还真有礼貌。如果你们遇到问题,能礼貌地解决该多好。好了,到我办公室分别把事情的经过写下来。”我本想让他俩在教室写的,但又怕他俩再起冲突,又怕学生打扰他们,所以决定让他俩在办公室写。
来到办公室,他俩各在一张桌子上奋笔疾书,似有满腹的委屈要倾吐。十分钟过去了,他俩分别把写好的“说明书”交到我手中。原来是李峰骂赵满清是丑八怪,赵满清气不过就打了李峰,李峰不甘心,于是,两人对打起来。最后两人都分析自己的不对之处。李峰写道:我不该骂人。赵满清写道:李峰骂我,我告诉老师,错就不在我了。”我把赵满清的“说明书”拿给李峰看,再把李峰的“说明书”拿给赵满清看。看罢,我问:“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李峰惭愧地低下头:“我不该骂人。”我语重心长地对李峰说:“这叫祸从口出。”李峰羞愧地低下了头。我看见赵满清也低着头,亲切地问:“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我,我不该打她,他骂我,我可以不理他的。”赵满清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女孩,一般不与同学发生矛盾。这次大概是李峰的话伤了她的自尊,所以才会让她失去了理智。“既然两个人都有错,那你们想怎么解决呢?”我又把问题抛给了他俩。此时,我分明看到,赵满清明亮的眸子里泪光闪烁:“对不起,我不该打你。”李峰不好意思地摸摸头:“我不该骂你,以后我不骂你了。”见他俩冰释前嫌,我拍拍他们的肩膀:“请你们记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两人轻轻点了点头,隔在两人间的冰山已悄然融化。
一份说明书,让老师知道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有学生的各自想法,也让两个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事理,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