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4-04-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立明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读后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蒋立明
最近我读了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真的很好,感触很深,名师成长没有捷径的确如此,我也是深有感触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不断阅读,不断丰盈、充实自己才好。书中12位名师有过人之处,他们成长经历、任教学科、个性禀赋各有不同,他们在领会相对丰富的阅读方法后,多选择了最合适自己的方法,促使自己很快的成长起来了。
  于永正:一辈子做个读书人。他的起始遇到了好老师,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利用一切时间来阅读,每到精彩之处,将其抄下来。他吸取了书中的教育智慧。他读书与人分享,多与其他老师互相交流。还有他通过不断反思各方面提升了他自己。吴正宪:人生两大乐事是读书、教书。她通过不断阅读使其发现数学的哲理与门道。她的数学教学能够独树一帜,得益于她对哲学与心理学书籍的阅读。她的感触,读书让自己与孩子的心更近了。她读书的同时也引领更多老师走上读书之路。程红兵:我原本就是一介书生。他把生命里的大部分时间给了书,读书读出教育的本真与内涵。优秀的教师总是心无旁骛,身在课堂,心在教育,真正的名师总是一辈子学习,思考并引领着同行一同前行。阅读要有个性,贵在坚持,教师应是思想者,阅读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不断改进。窦桂梅老师对小人书和绘本情有独钟,成为在国内讲授绘本最有影响的教师之一。王崧舟老师倡导“诗意语文”,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进行深入研究,在《红楼梦》中寻觅诗意语文的根。吴正宪老师、华应龙老师是数学老师,吴老师找到了数学与哲学的交叉点,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数学教学。华老师兴趣广泛,文学典籍、报刊杂志都在阅读范畴,他倡导把书读“破”,从阅读和思考中汲取营养,实施于教学。钟志农老师从50岁开始致力于心理学研究,用10年时间完成了心理学知识架构,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心理学特级教师.
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它又给我带来哪些启示呢?我可以将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归结为几点:我自认为自己是个不会读书的人。读书不,然而都是兴趣所致,读的书既不成系统,也少有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更谈不上与人生规划相联系。
(一)作为现代教师,该读哪些书呢? 钟志农老师把读书与人生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他先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三个30年,确定每个30年里要做的事情,再把30年分成三个10年,每个10年有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十年磨一剑”,他要在藏书、读书、写书实现人生规划第三个30年里的目标。相信这样的人生在回首时,必不会为虚度时光而后悔。我也比较推崇的闫学老师的观点,她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二是要将有限的时间花在阅读经典上;三是要坚持有坡度的阅读,书目的选择必须对自己具有挑战性;四是关注学生的阅读热点。从这四方面入手,做一个读书的规划,必能在阅读上实现质的提升,上升到知性阅读。
(二)做好读书规划,该如何读书呢?王崧舟老师认为“书是水,读书就是在水里涵泳。只有全身心地沉入其中,切己体察、熟读精思,才会有收获、有积淀,才能转化为生命的底蕴。”这是真正爱读书的人发出的召唤,是读书的至高境界,是把书上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知识框架一部分的有效途径。钟志农是这样读书的:“我不是一本一本地、一行一行地死读书,有些书精度,有些书则是抓两头带中间,先研究书的篇章结构,发现感兴趣的要点再细读钻研。有些书可不读,放在那儿随手可取就好。”书不但要分门别类地进行精读、略读或参考,每一本书还要懂得把它读“薄”。所谓地读“薄”,就是读书会抓重点,能提纲挈领,命中要害。于永正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强调读书一定要留痕迹,养成做记号的习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思想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程红兵老师把批判意识作为一种阅读习惯,他看书喜欢思考,把书中自己认为不对的地方记下来,提出质疑,指出不对在哪里。他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指出当前教育中的种种弊病。他说“批判和建设是我阅读中的两条线,在我头脑中不断形成。”吴非老师也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他说:“知识分子应该思考一切,不应该盲从。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窦桂梅老师认为“写,是另一种阅读。”她多年记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上百万字的文摘卡片和教后记。她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东西写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过程,实际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
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拔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华应龙老师说的多好啊!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去做吗。
                                     0一四年四月十五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