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犹如读自己(吴留珍)
发布时间:2014-05-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留珍
读书犹如读自己
——读《读书成就名师》后有感
礼河实验学校 吴留珍
关于阅读的价值,叶圣陶在《过去随谈》中谈到:光是读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是否能读出况味,反省、沉淀、反刍成为自己的智慧才有用。如此便找到阅读的价值了。而在这个寒假中,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一书则让我对这一价值的寻找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从如何阅读这一角度分别采访了于永正、吴正宪、吴非等12位名师,为我们展现名师们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读书特点,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读书感悟以及思维方式。这本书让我们看到12位名师的独到之处,也看到了他们成为名家的途径,让我们感受到了阅读对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意义与价值。从名师们难忘的读书经历以及有趣的读书故事中,我们仿佛体会到他们读书时的心境,也体会到他们那些难忘的阅读体验。12位名师虽然各有不同的阅读主张和读书方式,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应终身阅读,而自己也作为其践行者和推动者而前行着。
而我看完书后,最大的感想是“读书读自己”。这其实是偷用了于永正老师的话了。用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读书喜欢想自己。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虽然这是于老师提出的观点,但在接下来的几位名师的叙述中,我们也看出了他们对这一观点的认同。
吴正宪老师的“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个教学有心人”的观点,正源于她能时刻心中有教学、有学生,而她个人的教学体系、以及独特的教学观,也得益于她能在在阅读中联系自身工作,不断思考,使各类的知识融会贯通。
王崧舟老师所提倡的的诗意语文,也正是他在阅读中注重积累,与于老师一样,他也从阅读中联系自己、联系到自己的工作,通过读书,丰厚自己的底蕴。而因为有了底蕴,教学才充满了活力与灵性。
张云鹰老师在与书为伴的教育人生中,感觉阅读让她浮躁的内心归于理性和宁静,也从中找到了生命的依托。她认为读书是有选择性的,这也与个人的爱好、兴趣、工作等有关。从阅读,能感染、影响自己,能超越、升华自己,能击中、激活自己。
名师都如此,那我们该如何读书呢?从小,老师就教我们学习应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说的不正是这一道理吗?这也为我以后的阅读选择、阅读方式指明了方向。该选择怎么样的书籍?该怎样开展阅读?该怎样把阅读应用到自身的生活工作中?阅读后该如何总结、分享?一切都似乎有了指引。
对比一下自己之前的所阅读的书籍,范围虽广,但却十分杂。网上推荐的书目,跟风看一下;同事说有趣的,看一下;书店看到畅销书目的,买回来翻一下。但之于自己本身,却总感觉感悟所获并不多,有些更如风过无痕。反倒是一些因培训而被推荐的书籍,因与平时的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管理相关,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就融入了自己个人的切身体会,思考着书中知识,有时还写写读后感之类的。如此一来,印象深刻了,甚至有时也会把书中所说运用到自身工作生活中,我觉得这便是真正地读书了。
前段时间同时在读的柴静的《看见》和蒋勋的《蒋勋说宋词》,都很对我的口味。《看见》所述的是柴静从她个人的角度去看一些新闻事件,独特的角度让读者对这些事件有更新的认识。《蒋勋说宋词》则从历史、美学、哲学、人生道理等多方面去解读宋词,分析词意的同时还更深层次的解构宋代文化、哲理。兴趣爱好使然,我对这两本书都爱不释手,而书中的所述不仅拓宽了我的思维,也为我的课堂提供了不少素材。多亏了阅读,语文课上,学生常常会被我所介绍的作者人物背景所吸引,也会为我引导他们理解词中所反映的意蕴所感叹。班会课上,学生喜欢听我所讲述的另一角度的新闻故事,并由此得到启发、感悟……这也许便是阅读所带来的价值了。
读书犹如读自己,从12位名师的阅读沉淀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成长经历,感受到了他们的修养学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阅读之路。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