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名师”有感(严红仙)
发布时间:2014-05-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严红仙
从识字开始,读的书也不少。课外阅读中好书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小学时喜欢看连环画,至今回味无穷。初中阶段迷恋上言情小说,像琼瑶、岑凯伦著。高中时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特别是金镛和梁羽生。大学时看各种名著,有机会读到了诸多外国名著。刚工作时看得最多的是教辅资料。近几年对探索教育规律的书比较感兴趣。是什么改变我心中好书的标准呢?我想大概是需要吧,或者是心灵深处与书中观点的共鸣。
最近在读《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本书。读得最多的是李镇西老师的相关言论。初识李老师是在几年前的扬州梅岭中学。那次有幸去参加一个班主任培训,而主讲者就是李镇西。当时我非常惊讶李老师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是什么让他在教学上有如此深厚的底蕴。也许就是在这本书中他所说的“读出来的真性情”,他的阅读是为了认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清醒地活着”。而我的阅读是出于多种原因,如打发时间、修身养性、获取知识、专业成长等等。他的座右铭“喜爱孩子并深受孩子喜爱的老师,富有理想主义与激情的教育实践者”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正如任何门类的艺术一样,在艺术现象背后总蕴含着某种对艺术家的创作起支配作用的艺术法则,或者说是规律。通过读教育家的经典,看教学实录,不是学表面上的教学形式,而要学习支配教学行为的思想、理念、教育价值观。事实上真正的好课没有什么“法”、什么“式”,好课中有太多的随意、太多的“不期而遇”和“无法预约的精彩”。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一种空灵的境界。表面上的无为恰是有为,那就是设计者的匠心,刻意的雕琢,才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的悠然。
成功的教学必定是目中有“人”的教学,这就是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也是李老师最值得我学习之处。“人”不仅在我们的“目”中,而且要进入我们的“心”里;不仅要进入“心”里,而且占据着“中心”位置。教学中的所谓“随意”,不是那种随心所欲的放任,而是对一切束缚学生个性、漠视学生权利、不利于学生“规范”的藐视和反叛。教学是“很功利”的,一切教学是为了学生发展的“利益”。在我们心灵的那杆秤上,无论怎样高深的理论,无论怎样必要的规范,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利益;如果这些理论、规范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它们便是无足轻重的伪理论、应该推倒的死规矩。在学生发展的利益普遍被漠视、被剥夺的今天,就显得格外可贵。
阅读,让李镇西走上了三尺讲台,并成为学生喜爱的名师。阅读也可以让我们保持教师的本色,讲台上引领学生,讲台下影响同行,将正能量传递得更远更远……。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