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远行点灯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发布时间:2014-05-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kongjing
读书:为远行点灯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从何而来?靠的是日积月累,靠的是厚积薄发。身为人师,若是不爱读书,就很难在情感与人格上征服学生,其教育也自是索然无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必须立足于实践,通过大量地、不间断地阅读来实现。然而读什么、怎样读这是每一位读书人都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我看来,读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对话、继承与超越的过程。
读书即对话,读书的过程就是与文本作者以及自己对话的过程。真正进入“读书境界”的人,大概都会认同这样的观点:读书就像是与“友人”晤对,它可以奇迹般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读者自由地与愿交谈的“友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完成心灵的对话与碰撞。既是对话,就不是单向地传递,读者在谛听的同时,也必然会作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或是惊叹作者思维之精辟,深为折服;或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与作者思维的碰撞过程也是读者自我认识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所有理解都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解读文本,走进作者的话语圈。这就要求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并完成与自己的对话:我在哪?要到哪去?由此激发出自我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说,“阅读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读书即继承,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吸收、借鉴前人思想精华的过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何尽可能地发挥这药的作用却也是一门学问。有些人见书就读,有些人只读不思,此类人仅仅能称得上是“阅读者”而非“读书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读书使“愚病”得不到根治不说,也白白耽搁了时间与精力。于永正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诚然,如果读书不能与自己、与生活联系起来,学而不用,读书的意义将微乎甚微。“学而不思则罔”,读书需要思考、需要选择,而这思考与选择的东西也是读者批判与继承的东西。读者要领会作者与文本的意图,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抓住文本的核心思想、关键词,边读书边做笔记,将理解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言行。
读书即超越,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超越的实现有赖于广泛的阅读、及时的反思以及真切的实践。历史的长河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后浪推前浪的前仆后继。一边教学一边实践,多反思,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凌驾于实践之上的理论,不过是空中楼阁缺乏扎实的桩基。尽信书不如无书,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观点也不例外。每个人的视野总是受到个人生活及实践经验的局限,总会存在不完善之处。作者如是,读者亦如是。因此,“读书人”要带着批判质疑的眼光去看书,勇于提出新观点、新理念,与志同道合之士偶尔小坐交流,在思想的交锋中否定自己并超越自己,唯有这般读书才颇具价值。
在漫漫人生路上,书籍是我们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寄托。书籍为我们在黑夜点灯,安抚我们惶恐的心情,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读书,尽享书籍之美妙,在浮躁的社会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方能胜出。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