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李镇西——读出来的真性情
发布时间:2014-05-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曹娥

 

 

 

最近重拾在书柜中沉默许久的李镇西老师写得《爱心和教育》一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的真实情感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深深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爱心,真诚,民主,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在自己的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阅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慢慢缩小与李镇西老师的差距。
《自序》中一句颇具想象力,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我的心,那就是“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大量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学生的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时,老师亲自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青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一,            爱心。
“爱心“充满了李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
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的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体会到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的幸福!让我体会到当一个孩子喜欢的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童心,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爱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感受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正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说的“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我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这句话“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教育的好的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
拥有一颗爱心,真心地为孩子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与对学生的赞美和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会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深化师生关系。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育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的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浓浓的爱,于是下次就会注意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需要有一颗智慧的爱心。
二,            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
    这是我在这本书中,特别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自己的学生讲,在他的历次报告中也曾经提到,甚至成为他走马上任做校长时,送给老师的一句话,后来又写在了他们的教学楼上。起初,我不能领会其含义,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真正的内涵。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时,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的这个班级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因为自己处理班级事务不够理智,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了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得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不是用笔在写书,他是用心在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在写书,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人”字。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像李镇西那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和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