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
发布时间:2014-05-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丽萍

 

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
                              读张贵勇《读书成就名师》一书有感
武进礼河实验学校   蒋丽萍
    很喜欢在电台里听到的一种状态: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读书是一种内在成长,能让人精神充沛,充实而具涵养。学校发了一本《读书成就名师——12 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这本书让我看到杰出教师成名成家的路径,也让我对阅读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以及从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事件。书中的12位名师在教学上都能做到有独到之处、有着精湛的教学艺术、有着深邃的教育思想。而这些并非全部源自他们的天赋,而是因为他们是热爱教育,热爱思考,热爱实践,热爱阅读。虽然他们都有不同的读书方式,有着不同的阅读主张,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终身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不少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又总是抱怨太忙而抽不出时间来阅读。对此,薛瑞萍有自己的见解:“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 闫学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张云鹰也说:“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看来,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将读书这件事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让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既是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成为一位名师的必由之路。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闫学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本书的作者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
    爱看书的教师和不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华应龙对此有过认真的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每天上课,都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需要教师来分析和解决。而读书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不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此闫学说:“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
    读书对课堂教学如此重要,那该如何去读呢?李镇西说:“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无明确的阅读规划,是一种低价值的重复,是在浪费时间。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阅读最重要的是达到融会贯通。就像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的,“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
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如果身体无法远行,那么让书带心前往。读书是一件值得终身享受的事,无论顺境逆境,抱着一颗纯粹之心去对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