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丰富我的人生旅途--王燕
发布时间:2014-05-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燕
有人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可以为我们插上理想双翼,在自己喜欢的教育天空自由的翱翔!
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很仰慕一些名师,却无缘接触他们,也多多少少看了一些和名师有关的书以及名师们的书,但是还是无法触及名师的“名”源自何方,名为何由,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名师如此之名。吴非、窦桂梅、李镇西、于永正……这些名字如雷贯耳,总想亲身感受一下他们的魅力所在。
《读书成就名师》一下有了12位名师的读书故事呈现在眼前,我很想知道这些名师们是如何读书的,都是什么书支撑着他们的“名”。一个个故事读下来,一个个读书史看下来,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读书史,决定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就看他是否在读书的路上,是否读了该读的书,是否能做到教书、读书、写书。
读书已经成为名师们生活的自然状态,就像呼吸、吃饭一样,是精神存在的必须。许多名师是天生就爱看书,在中小学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为自己的人生涂上了厚厚的底色。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些知识底蕴都成为个性课堂的支点,使自己不断加大阅读量和阅读的深度。也有的名师是因为作了教师以后,因为课堂的需要走上了阅读之路,而一发不可收的。还有的是人过中年才有时间静下心来慢慢读书而有所成就的,钟志农五十岁才开始做个读书人,用了“10年时间系统完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建构”,58岁成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成就多彩人生。吴正宪老师不是科班出身却胜过科班出身,通过自身的阅读和刻苦坚持不断挑战自己,让教书越来越自如,让读书越来越成为一种需要,让写书成为一种自然,窦桂梅、闫学、张云鹰读书撰写了十几万到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华应龙、王崧舟家里都堆满了书籍……
其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吴非老师所说:“如果不看书,我不知道早晨起来干什么,我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而且,我越来越发现,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可怜,越觉得自己可怜,就越要读书。”但是,光有热爱读书的劲是不够的,还要边读边思考,吴老师说:“读书,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一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反思我们自己,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有过深层次的思考吗?很难说。就我自己而言,读书似乎只是生活中的一种消遣,是调剂心情的一种方式,没有抱太多的目的性,所以很难谈到有独立的见解,往往是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没有自己的主见,我知道我这种读书方式肯定是不正确的,感觉自己像一根“墙头草”,阅读不同的书籍,我的世界观也不时的随之改变,是盲从的,而不是潜心思考后,融入我自己的人生观中,运用到我真实的社会教育实践中的,所以,王老师的这句话真是让我醍醐灌顶,这可能是为什么我始终找不到自己风格的一个原因吧,也让我明确了以后的读书方向。
世界因阅读而充实,生命因阅读而精彩!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始终葆有读书之心”, 把阅读变成习惯和生活态度,多读书、常读书、读好书、好读书,那么,知识的丰实与内心的充盈就会水到渠成,这样,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精彩!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