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张健)
发布时间:2014-05-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健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礼河实验学校   张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改变学生的未来,它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心灵,他们需要我们去激励、鼓舞与唤醒。除了勤勉和热爱,我们的方法还有那些?帕斯卡说:人的尊严在于思想。教师不能免俗,阅读决定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思想。《读书成就名师》适时来临,全书行文流畅,字里行间名师通过阅读步入教育胜景的个案,更是非常适合作为教师提升教学的参照。
   有人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完手中这本专著,书中的12位名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从语文、数学到心理;从学科教师、校长、院长到教研员,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阅读犹如晨曦下的钻石折射着来自教学、管理、教研等各个切面的璀璨。
   吴非老师,本名王栋生,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曾三次获得林放杂文奖。在他的《不跪着教书》里我们仰望过他用思想维护的教师的尊严;在他的《前方是什么》里,我们领略过什么才是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担当;在他的《致青年教师》里,我们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普遍被深深拨动了师者父母情的心弦。跨越中外历史与涉猎外国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吴老师拥有普世价值与深邃思想并举的情怀,他提出教师读书需要独立思考的观点令人振聋发聩,如同重新坐回教师,许多正能量的精气神被润物细无声地唤醒,那里有褒贬春秋的义正辞严,孟子召唤的浩然正气,更有鲁迅精神的批判质疑。
    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督学吴正宪,曾应邀到内蒙古海拉尔市全区最差班级上课,从一言不发,到抢着表现见解。下课了,孩子们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愿离去。北京光明小学的一学生听了她的课表示:“如果我是国家总理,就要把吴老师的课延长到两小时,不,n小时。”作为教研员,吴老师提出数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教师宜阅读儿童心理书籍。我喜欢“把读书、教书看当成人生两大乐事”的吴正宪老师。她以“心求通而自奋也”时刻激励自己,潜心阅读哲学、儿童心理学,让自己的数学教学独树一帜,充满着无穷的智慧,散发着浓浓的温情。
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王崧舟重申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的读书观点: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他说读书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行”就是在课堂里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就是彻底打开自己与学生的生命,从中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
我仰慕“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创者王崧舟老师。我仰慕他“明月一帘无心照,诗书半斋随意读”的痴迷和愉悦;我仰慕他那行云流水、引人入胜的教学场景;我更仰慕他“读书就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的大境界。我读着他的故事,读着他的文字,以最虔诚的心去感悟着他的人文底蕴,感受他的诗情画意,感受他的风度修养。
我欣赏在阅读中“读出来的真性情”的李镇西老师。他用红色阅读奠定了人生底色坚信“阅读,决定教师的精神高度”。他三十年如一日亲近阅读,保持教师本色,“清醒地活着”——他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庆幸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将自己对教育的追随化作了自己一生的信念。我钟情闫学老师“阅读,生命中最重要的遇见”的真知灼见;我相信张云鹰老师“与书相遇是最大的幸福”的最美心声;我愿意做一个像周益民老师一样的“不想长大的孩子王”,做一个像吴非老师一样的“有思想的读书人”,哪怕岁月无情流逝,也要像钟志农老师那样只要抱定读书的志向。
我叹服书中那一个个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典型事例,感悟着12位名师的自我追求,聆听着他们那深邃的教育思想,品味着他们真实的教育情怀??他们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起点,不同的读书方式,不同的阅读主张,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和收获—做一个终身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汲取丰盈的思想,为生命涂抹厚重的底色。也真切地体会到了阅读的美丽,阅读的力量,阅读的神奇!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师在对话。是的,一个个故事读下来,一个个读书史看下来,我更加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读书史。决定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就看他是否在读书的路上,是否读了该读的书,是否能做到教书、读书、写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