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4-05-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鹦
一本书,仿佛一个世界,打开它们,仿佛就洞开了许多世界的大门,他们让你欢欣、让你鼓舞,让你思考、让你悲伤……这本《读书成就名师》就仿佛我们跟随书中的12位名师,跟他们一起来分享读书方面的快乐与收获,跟着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成长。
我们常常听名师的课,然后对于名师,我们该学习什么?
听名师上课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不仅惊叹于他们的调控能力、痴迷于他们的教学技巧,还沉醉于他们的教学语言,流连于他们的课堂氛围。名师上课处处体现出一种大气,一种从容,一种优雅。我认真地听着、看着、想着,但是我并没有做详细的书面记录。我觉得应该关注的不是名师们的“技法”,而是他们“技法”背后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那么,如何学习名师呢?
学习名师,不能仅限于模仿。名师大多身怀绝技,绝技一出,常常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课堂顿显别有洞天。面对名师的时候,不少人天真地做着买椟还珠般的事,执迷于一招一式的摹仿,追求形似,却忽视了神似。这样的东施效颦,使我们很难跨过肤浅的路障,跨进真正的理想境界。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另外,学习名师,不能只关注课堂。绝大多数教师观摩名师教学时,态度相当认真。听课时一边看一边记,生怕漏掉点什么。返校后,对照着听课记录,回想着名师们的一言一行,常常拿来主义地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可大都又是上成了四不像,与期望的效果落差太大。于是大为困惑,人家使着好好的招术,怎么到自己这儿就不灵了呢?名师的成就决非一朝一夕换来的,那是经过长期积累、反复历练、不断反思的结果,他们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和上课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名师,不能只关注课堂,要多关注课堂上的精彩究竟从何而来。
学习名师,不能迷失了自我。教育是十分个性化的行为,真正的名师,无不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学习名师,不能盲目崇拜,应该努力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个性,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目标。而名师用着顺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未必对我们也适用。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只有把名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个性中,学习的过程才真的具备了激励成长的功能。学习名师就是要学出一个独特的自我,让教学因我而更加精彩。
学习名师,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这四大支柱的建构,需要通过不断地读书方能实现。
学习名师,还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教师的课堂行为是教师内在素养与外在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注意修炼内功更为重要。名师不只是教书好,人品、道德、涵养也都堪称表率。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不能成为名师的。作为一个名师,首先他是一个好人,其次才是课讲得好。这种老师,自有一种人格的魅力,足以成为大家的榜样;这种老师,能够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这种老师,在学生心中,有一种信赖感和崇高感,学生对这样的老师的佩服是全方位的。
学习名师,还要多动笔思考练习。不管是文思敏捷的语文老师,还是理性思维为主的数学老师,哪位名师没有出几本书呢?这些书无疑大部分都来自他们平时的积累。其实,多动笔从工作的一开始我就被前辈告知过。记得一位前辈跟我介绍另一位年轻的前辈时说,“她从一开始做班主任就开始写班主任工作日志,这也是她成长的这么快的原因所在。”所以,做班主任那两年,虽然自己没有什么经验,但在不断学习中,自己坚持写“班主任工作日志”,所以有几次的班主任征文和演讲比赛,我都是从工作日志拿出来的。现在不做班主任,开始写教学日志,只是可惜,坚持的不够好。
名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学习名师,就是要学习他们的独特感悟、独到见解、文化底蕴、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