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心(施晔)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4-05-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施晔
不忘本心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读后感
礼河实验学校 施晔
读完12位名师的故事,让我切实体会到了“读书成就名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它又给我带来哪些启示呢?我将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归结为几点一、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名师的做法是典范。
我自认为是个爱读书的人,也是个不会读书的人。读书不少,然而都是兴趣所致,读的书既不成系统,也少有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更谈不上与人生规划相联系。
(一)作为现代教师,该读哪些书呢?
本书中每位名师都提到自己喜欢读的书,个人色彩浓烈。
钟志农老师把读书与人生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他先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三个30年,确定每个30年里要做的事情,再把30年分成三个10年,每个10年有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十年磨一剑”,他要在藏书、读书、写书实现人生规划第三个30年里的目标。相信这样的人生在回首时,必不会为虚度时光而后悔。
我也比较推崇的闫学老师的观点,她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二是要将有限的时间花在阅读经典上;三是要坚持有坡度的阅读,书目的选择必须对自己具有挑战性;四是关注学生的阅读热点。从这四方面入手,做一个读书的规划,必能在阅读上实现质的提升,上升到知性阅读。
(二)做好读书规划,该如何读书呢?
王崧舟老师认为“书是水,读书就是在水里涵泳。只有全身心地沉入其中,切己体察、熟读精思,才会有收获、有积淀,才能转化为生命的底蕴。”这是真正爱读书的人发出的召唤,是读书的至高境界,是把书上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知识框架一部分的有效途径。
钟志农是这样读书的:“我不是一本一本地、一行一行地死读书,有些书精度,有些书则是抓两头带中间,先研究书的篇章结构,发现感兴趣的要点再细读钻研。有些书可不读,放在那儿随手可取就好。”书不但要分门别类地进行精读、略读或参考,每一本书还要懂得把它读“薄”。所谓地读“薄”,就是读书会抓重点,能提纲挈领,命中要害。于永正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强调读书一定要留痕迹,养成做记号的习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思想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
程红兵老师把批判意识作为一种阅读习惯,他看书喜欢思考,把书中自己认为不对的地方记下来,提出质疑,指出不对在哪里。他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指出当前教育中的种种弊病。他说“批判和建设是我阅读中的两条线,在我头脑中不断形成。”吴非老师也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他说:“知识分子应该思考一切,不应该盲从。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
窦桂梅老师认为“写,是另一种阅读。”她多年记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上百万字的文摘卡片和教后记。她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东西写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过程,实际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
二、教育界乱想环生,名师的箴言为我们拨乱反正。
教育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朴素的——教育没有那么多的花样,没有那么多的特色。特色不是包装或打造出来的,而是需要实践和时间自然而然形成的。现在中小学为特色而特色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此为浮躁。我们不刻意去打造什么特色。教育哪有那么多花样和口号?面对每一个孩子,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带班,认认真真地帮助教师成长,这就是教育的本来面目。(李镇西)
教育的初衷——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应该体现在办学目的上,那就是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程红兵)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复杂的,那种希望快刀斩乱麻的心态,那种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最终都将成为昙花一现。(程红兵)
最好的教师: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吴非)
爱所有的孩子:孩子们本应当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惊醒他们的梦想。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我们在成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那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吴非)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于永正)
三、名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为我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自从教了现在的初中部后,我一直处于困扰之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差,我不知道在这“一张张白纸”上“描绘怎样的图画”?但我清楚地知道:再也不能用以往那些教学方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出路在哪里?幸运的是,我读了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这本书,接受了“海量阅读”的理念,并着手在班级里实践着。这次阅读《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我又邂逅了“不想长大的孩子王”周益民老师。
周益民老师怀着一颗童心,长期钻研儿童文学,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童谣和故事,并将之引入小学课堂,让语文多了久违的乡土气息。他借助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优美而深邃的文学世界;课下,他喜欢被孩子围住,给他们讲自己的童话故事、民间文学。
我认为周益民老师对我的启发除了关注儿童文学和民间文学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对儿童教育的一些看法。比如:“在阅读过程中,我发觉传统的语文课堂对儿童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教师也好,语文也好,眼里有学生却没有儿童,儿童只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在童年时达到最高峰,如果不加以呵护,越老越退化。”“成人和儿童是一种互补与互哺的关系。”这些话对我而言有振聋发聩的感觉,因为这是我心中隐约感觉得到,却又无法表达出来的东西。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我需要补上这一课。
周益民老师引起我的另一个思考就是他将民间文学引入课堂的实践活动。形式活泼、朗朗上口的童谣、绕口令、颠倒歌、摇篮曲、谜语、对歌、相声、快板、西河大鼓、连锁调等等被引入课堂,课堂立刻变得新鲜,富有活力,孩子们显得快乐无比、喜笑颜开。所以,周益民老师说道:“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与儿童有天然的距离感。而民间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天然地保有母语情怀,而这其实也是小学语文的永恒立场。”我正苦于找不到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籍,周老师的实践为我指明方向,也间接帮我选择了一大批学生们爱读的书。
周益民老师让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周老师开始了语文教学的儿童文学转向,使自己的课堂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与心灵感悟。他的课有民间文学课、谜语课、对联课等,并不局限在课本上。他说:“中国的孩子应该多读读中国的故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有民族的价值取向、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在周老师的课堂上,他想办法调动每个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带动孩子感悟真正的语文。是啊!“儿童天生是诗人,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发明家。”孩子们智慧、想象力、创造力是无穷的,需要教师的呵护、引导、启发。
最后,我想问自己:“我要成为怎样的一名教师呢?”华应龙老师的话忽然在耳畔响起:“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拔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
不管走得多远,都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