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阅读的路上,且读且珍惜(王琳)
发布时间:2014-05-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琳

  

阅读的路上,且读且珍惜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王琳
    捧读《读书成就名师》,细品名师的阅读心路,再审视自己的教育与阅读历程,我由衷地感到:教师,必须永远在阅读的路上。
  在阅读中修炼童心。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的人格。只有用心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我们才有可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这就要求我们葆有一颗童心,能想儿童所想,急儿童所急。如何葆有一颗童心?名师们已经用自己的实践为我们指出了路径——在阅读中修炼一颗童心:认真研读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深入了解儿童心理,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指导教育教学。除此之外,还应该多读一些经典童书,提升儿童心理认知水平,丰富自己和孩子们交流的话题,拉近彼此距离,和更多的孩子交上朋友。
    在阅读中播种正能量。12位名师的阅读史告诉我们:专业的正能量来自专业的阅读:一是要广泛阅读本学科专业书籍,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学科专业的敏感性,并成为孩子眼中的学科专业权威。二是要针对工作实际有目的地阅读相关教育著作,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并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使之趋于理性。吴非老师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这句话,真可谓是实话实说,我们教师要坚持多读书,才能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得到学生的敬重,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征服”学生的不是强权和暴力,而是知识的光彩炫目。“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是当下流行的一句广告词,此言非虚!面对思想贫乏的化学教师,要求学生喜欢他的化学学科,喜欢他的化学课堂,实在是强人所难;要求他引领学生迈进瑰丽多姿的化学圣殿,走进变幻莫测的化学王国,也实在是“恨铁不成钢”!想想吧,如果我们化学教师自己本身是“缺钙”的人,要求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患“软骨病”,除非学生自个儿偷偷吃了“高钙奶粉”,不然,要想学生强身壮骨便是痴人说梦!因此,当教师以阅读者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正能量,让每一个孩子若干年后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都可以为自己曾经遇到过爱阅读的好老师而庆幸。
  在阅读中丰盈精神。如今,不少学校都缺乏教师阅读的氛围。作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很多时候我是孤独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就是以一种坚守的心态阅读着。在书中,作者问吴非老师:教师读书需要坚守,您坚守的力量来自哪里?吴非这样回答:“我不认为自己是在‘坚守’。‘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很悲壮,何乐之有?其实,读书的时候,我很快乐。读书之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吴非的话让我顿感眼前豁然一亮。原来,我正实实在在地感受着读书的快乐,体验着读书的精神需要呢。周益民老师说:“我们所能做的,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增强自己抵抗各种不良思潮的底气和信心。”王崧舟说:“读书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的确,阅读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精神的丰盈。
    吴非老师曾说过:“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的确,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教师的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更有价值了,人生也就更有意义了。
    阅读于教师,永远是一个现在进行时,我们要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机会,且读且珍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