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做个教学有心人(张强)
发布时间:2014-05-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强

 

做个教学有心人(张强)
礼河实验学校张强
 
看完《读书成就名师》这本好书后,最大的感想是“读书读自己”。这其实是偷用了于永正老师的话了。用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读书喜欢想自己。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虽然这是于老师提出的观点,但在接下来的几位名师的叙述中,我们也看出了他们对这一观点的认同。
书的作者用5年时间走访了12个知名老师,如耳熟能详的李镇西等,这12个人风格迥异,或粗犷或细腻,或壮观或绮丽,或起伏跌宕或静若止水。名师们侃侃而谈自己的读书经历,作者也顺势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读书,也即“读书成就名师”,当然,该观点读者们就见仁见智了。全书总的来说有3个特点。
其一,结构固定。作者把每个名师的内容独立成章。每一章的结构完全相同,设置“名师读书故事、读书感悟、对话名师、名师书摘、名家荐书”等栏目。这样设置的好处是类似字典,方便读者查找,可以直接找到感兴趣的名师和他所推荐的书,不足之处是每个名师的特点不能一目了然。
其二,集中在个别学科。我统计了一下,12个教师里面有6个是小学语文老师,3个中学语文老师,2个小学数学老师,另有1个是研究心理学的。也即是说,绝大部分都是语文老师。客观的说,语文老师谈阅读,确实比较有优势。这可能是作者的选择倾向或眼界局限,也可能是由于他的交际圈子所决定的,但其他学科的欠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三,名家们都提倡学习时,要把阅读、反思、实践相结合。尽管表达方式各异,相关内容都可以归结到“读、悟、行”三点上,如于永正老师读书做到了与教学紧密结合,程红兵老师善于在读书中反思和批判,钟志农老师把阅读和人生规划结合在一起,闫学老师坚持边阅读边写作,周益民老师从民间文学中汲取教学的养料与灵感等等。
吴正宪老师的“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个教学有心人”的观点,正源于她能时刻心中有教学、有学生,而她个人的教学体系、以及独特的教学观,也得益于她能在在阅读中联系自身工作,不断思考,使各类的知识融会贯通。
张云鹰老师在与书为伴的教育人生中,感觉阅读让她浮躁的内心归于理性和宁静,也从中找到了生命的依托。她认为读书是有选择性的,这也与个人的爱好、兴趣、工作等有关。从阅读,能感染、影响自己,能超越、升华自己,能击中、激活自己。
读书,不但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因此阅读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从小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孩子会受益终身。一般说来,在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父母长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往往比缺乏文学修养的家庭更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