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4-05-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文华
《读书成就名师》读书有感
礼河实验学校刘文华
12位名师就是12种不同的阅读风景。或粗犷或细腻,或壮观或绮丽,或起伏跌宕或静若止水,但都是一种震撼、一种启迪。我潜心阅读张贵阳的《读书成就名师》,把里面我认为的名言,结合我自己的情况感受颇多的句子载录如下:
教师自箴言:
读书可谓教师最大的修炼。——于永正
如果说我读书有什么诀窍,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我收益很大。——于永正
读书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于永正
“医愚”,要从“医”自己之“愚”做起。——于永正
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程红兵
他家里的书柜摆满了三种书:教育类书籍、人文社科类书籍和数学类书籍。——华应龙
阅读:一种积极的偷懒。这样的偷懒,偷来了技巧,偷来的观点,偷来了方法,偷来了思想,偷来了习惯,也偷来了自己的进步。——华应龙——这样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懒不偷,岂不犯傻?
“与其说我爱看国外小说,不如说是文学让我窥见了生命的柔软与美丽。”“凭借文学的力量,一位语文教师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散到课堂中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窦桂梅
读书,最重要的是行动。我想,当今小学教师最欠缺的是自身人文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的培养。——窦桂梅(读什么书77页)
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薛瑞萍
金克木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将人们的读书分为以下几类: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阅读;躺着读的书——文艺类书籍;走着读的书——能自身与之对照,与之谈话的书。
我认为,除了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书,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教师,至少还应该读两类书:教育经典和人文著作。
“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李镇西
实际上,阅读是唯一能让我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无意证菩提,随性见慧光。——王崧舟
除了教书,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读书和写书。而且,阅读让教师呈现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语文、不一样的教育。——闫学
无明确的阅读计划,是一种低价值的重复,是在浪费时间。——闫学
当前教师阅读中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持之以恒,过于急功近利。(参考127-131页)——闫学(关于读书)
在阅读上实现质的提升,一是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二是要将有限的时间花在经典阅读上。三是要坚持有坡度的阅读。四是关注学生的阅读热点。——闫学
教师要懂心理,为解决问题而读书。——钟志农(150、151页)
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可怜。——吴非
爱生名言:
温柔的劝说胜过严厉的批评。——马卡连柯
只有不曾忘记自己曾是孩子,才能成为优秀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心里不仅要有语文,还要有学生。——于永正
读书,让我与孩子的心更近。——吴正宪
有人这样评价吴正宪:“吴老师的课不仅仅是用理智在上,同时投入了感情,倾注了她的喜爱、兴趣、同情和幽默,学生受到了感染,产生了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交流与共鸣是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她对学生情绪的了解与调动,使干巴巴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
用心地读懂儿童,专业地读懂教材,智慧地读懂数学——多年的阅读与实践使得吴正宪找到创造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的途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观,也使她的数学课堂荡漾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读懂儿童,让儿童爱上学习,真的很重要!)
有不少老师说,”我们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读书。“教师的工作的确十分繁忙,不过,我要说:“因为没有时间读书,所以我们工作很忙。”——华应龙
底蕴是靠书堆积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就一定没有底蕴的。第一句话:为己读书。第二句话:天天读书。第三句话:随性读书。——王崧舟
阅读一是为自己而读,二是为职业而读,三是为学生而读。——张云鹰
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约会,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张云鹰
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张云鹰
哲学家说得对,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吴非
读书方法:
我读书并不多,读书速度也比较慢,但我肯思考,在认识上每有所得,但喜不自胜,并努力付诸实践,让理念转化为行为,转化为“生产力”。——于永正
在吴正宪看来,真正让自己的数学教学独树一帜的,得益于她对哲学与心理学书籍的阅读。
遇到好文章,华应龙一般都读上三四遍,一读内容,二读结构,三读气度。
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华应龙
读书切戒的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王崧舟引用)
学会选择性阅读。——钟志农(143页)
教育教学名言:
要学我的话,多练基本功,比如,写一笔好字,会朗读,善于钻研教材,写一手好文章。语文教学说到底取决于教师的语文素养,一个语文素养高的教师怎么教都能教好。——于永正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是多读,二是多写。——于永正
在专业发展上不能偷懒,要舍得花别人不肯花的时间,肯下别人不愿下的功夫,认真研读别人未曾读过的书。——吴正宪(功夫,二字说得好)
我认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是师德、人品。首先,做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教师要善于教学。再次,教师要善于学习、研究和反思。——吴正宪
不敢怠慢每一天。(于,吴)
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可以积少成多,厚积薄发,请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吴正宪
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要把力气都用在名目翻新上,不要期望建立一个改变一切的的教育模式。——程红兵(46页)
在语文课上,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过,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怎么才叫读懂了呢?就是八字个字:“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程红兵(说于漪47页)
教育改革,为谁而改?是为教师而改,还是为学生而改?是为知识而改,还是为改而改?为什么而改?改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程红兵
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程红兵
我有一个直觉,语文教学以前是教学论的附庸,现在是课程论的附庸。以前的话语系统是教学论的话语系统,现在又是课程论的话语系统。——程红兵
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人、有学生,胸中有本、有教材。——程红兵
融错,让课堂更精彩。——华应龙
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花园的外面。——华罗庚
教师,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母鸡。——冰心(有趣,这母鸡下什么蛋,那国家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生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夸美纽斯
懒惰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前进的动力。——华应龙
今天的教师培训,常常试图教给教师各种新鲜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却难以输入直抵根部的营养——用思想的力量鼓舞灵魂、塑造个性、提升品位、开阔视野。——窦桂梅老师推荐《思想的盛宴》如是说
教育没有那么多的花样,没有那么多的特色。特色不是包装或打印出来的,而是需要实践和时间自然而然形成的。现在中小学为特色而特色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李镇西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非常怀念20世纪80年代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文学术氛围。——李镇西
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吕叔湘先生在30年前批评过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真的得到根本解决了吗?一直在高谈“基础”,却一直无法夯实“基础”,这就是整个语文教学历史必须面对的一种悖论和尴尬。——王崧舟
成长名言:
面对惶惑,或多或少都要执教公开课的我们,应当如何寻找课堂坐标?怎样克服一次次研究、试讲带来的审美疲劳,让激情、希望、魅力经由研究课的一点,漫射到教学生活的年年岁岁、角角落落?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笔静静记下自己,在课堂本身找寻“我是谁”。
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之所以能够有底气在从多比我学历高的青年教师面前谆谆、诱人循循,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引我走向教学觉醒之路的教学反思——教育写作。
阅读自己心灵的文字花瓣,清点自己记录的精神财富。
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
——窦桂梅
评语:诗一样的语言映射着柔软的心灵,柔软的心灵中又透出坚强的柔韧,这些,都渗透在了字里行间。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但却改变了窦桂梅老师的命运。同样,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回想我的专业成长,不是因为理论,而是因为情感被苏霍姆林斯基征服了。——李镇西
明月一帘无心照,诗书半斋随意读。——王崧舟
年轻人做学问要做到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季羡林
而修行的方式和路径,也是我们说的最多的那个名号,即悟空与行者。要成就自己,一是悟,二是行。而真正的修行是“悟”“行”不二的。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简化为三个环节:读书——底蕴——教学。——王崧舟
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炼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闫学
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我看来,读书与写作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插上腾水的双翼。……如果读书引发思考,那么写作本身就是思考。——闫学
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钟志农(146页)
十年磨一剑,规划意识。(147页)——钟志农
知识结构营养不良。——周益民(159页)
为了看看太阳,
我来到世上,
即使天光熄灭,
我也仍将歌唱,
我要歌颂太阳,
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
……
——巴尔蒙特(吴非引用)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