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书成就名师 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4-05-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瑞云

     17岁的时候,乔布斯进了大学。读了六个月后,他却看不出来上学有任何意义。既不知道自己这一生想干什么,也不确定大学能帮忙弄明白自己想干什么。所以,乔布斯决定退学。乔布斯回忆说,当年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心里还有点打鼓,但现在往回看,那却是有生以来做出的最好的决定之一。因为从那一刻起,就可以不再选那些自己毫无兴趣的必修课,而开始去旁听一些看来更有意思的课。当时,乔布斯所在的学校的书法课大概是全国最好的,所以他决定选一门书法课,学学怎么写好字。当时的乔布斯并不指望书法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十年之后,乔布斯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计算机时,以前学的书法一下子浮现在了他的眼前。于是,乔布斯和同事们把这些东西全都设计进了计算机中——这是第一台有这么漂亮的文字版式的计算机。要不是乔布斯当初在大学里偶然选了这么一门课,Macintosh计算机绝不会有那么多种印刷字体或间距安排合理的字号。要不是退了学,乔布斯也不会碰巧选了那门书法课。当然,乔布斯在大学里不可能把当时的点向前延伸,连成一条线;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条线却无比清晰。

读书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无论是与自身专业有关或是无关的书籍,只要阅读,必有所获,正如书中描写的12位名师,他们在读书之初,可能并未设想过阅读的内容对其将来有什么帮助,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积累,让他们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名师之路。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尽管有些规划可能是下意识的,自己并不一定非常明晰。有了规划,就会投入,就会运作,也就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在规划中,并未将读书放入其中,可能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比较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少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又总是抱怨太忙而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或许就与此有关。
对此,薛瑞萍有自己的见解: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闫学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张云鹰也说: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看来,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将读书这件事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让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既是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成为一位名师的必由之路。
读书要成为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程红兵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其实,这何尝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呢?多数教师除了教材、教参、教辅这三类书籍之外,基本上不读其他书籍,对自己本学科的前沿不了解,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知晓,这大大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吴非借助哲学家的话说: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华应龙认为: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于阅读的厚度上。
作为一名教师,我没有做名家的野心,但是,我有着慢慢的做好一名教师的责任心。通过开启自己的阅读之路,在不间断的阅读中,丰盈自己的精神,拓宽自己的事业,提升自己的素养,让阅读成为我促进自身成长的精神密码,也更好地享受教育职业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