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成长
发布时间:2014-05-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江丽
且读且成长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江丽
“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不断丰盈和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读书就是最好的学习,我们学校一直提倡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这学期我阅读了《读书成就名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受颇多。
书中的12位名师都有着过人之处,尤其是在阅读方面。虽然他们的成长经历、所教学科、个性禀赋各有不同,但他们为我们读什么、怎样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于永正老师读书做到了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他那里,阅读为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与素材,也让他发现自己的不足,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最终在教学上日臻完善,甚至上升到艺术与美的层次。程红兵老师喜欢质疑,面对种种教育怪象或乱象,他的观点常常发聋振聩。他的读书特点是不轻信、不盲从,习惯做比对思考,对书中的内容、思想或汲取或批判,最后都沉淀为自己教学或文章的素材。周益民老师从民间文学中汲取教学的养料与灵感,拉近了童谣、绕口令、颠倒歌等传统文学与儿童之间的距离,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久违的清新气息。…总之,12位名师就是12种不同的阅读风景,或粗狂或细腻,或壮观或绮丽,或起伏跌宕或静若止水,但都是一种震撼、一种启迪。我觉得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
每天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读一会儿书,也是一种享受、一种修炼。读书能提升我们的心灵修养,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捧起书来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不浮躁,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使独创的方法闪耀睿智的光芒、充满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实现教师教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自己阅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觉得每天只让孩子面对一本语文书,所得是十分有限的,“提高语文素养”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只有让孩子读大量的课外书,才能像蜜蜂采蜜一样,从百花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酿出香甜的蜜来。为了让学生有读书的时间,我尽量让他们把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回家的作业以读书主。我会向孩子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好书,教室里设立图书角,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图书漂流活动,中午和他们一起在教室里阅读。我还鼓励家长在家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和孩子交流读书的心得。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孩子们的读书收获。我知道,在书的潜移默化中,孩子的语言和精神一天天的丰厚和充实起来,就像小树一天天长大。小学里读书的功效可能在中学、大学,甚至在走上社会后才慢慢显示出来。日后面对这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多读书的孩子方能显示博大的胸襟和悲悯的情怀,发挥他们的聪明智慧和才干,心灵健康地度过一生。因为他们曾经得到过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他们曾经见识过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我更希望将来有学生像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走上阅读之路,归因于遇到了几位爱阅读的老师。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是我们一辈子的干粮,是一把能解开疑团的万能锁,是一扇窥视世界的窗口……让我们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拥有诗意的人生。让读书之花,盛开四季校园。真心地希望我和我的学生们都能一直喜欢读书,让读书提升我们的品质,促进我们的成长。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