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让读书成为我的一种生活(庄云霞)
发布时间:2014-06-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庄云霞

 

让读书成为我的一种生活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庄云霞
世上万物,皆属身外。唯有一样东西却能渗入肌肤,融入骨髓,让我们耳聪目明,志存高远,那便是书。莎士比亚曾坦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读书,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
这个学期除了自己的阅读计划外,按学校规定我另读完了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此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已经从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事件。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读完《读书成就名师》,我很受震动,感慨良多。
名师案例
于永正,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名师”工程首推名师之一,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他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全国小学语文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曾经有教师问于永正老师:“您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读书,要经常读。要经常读关于教育名著、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还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专心,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
于永正老师一生有四个习惯,第一个习惯就是读书:每天的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读到精彩处必记。用他的话说:教师只有重视读书和学习,其视野才越开阔,思想境界才越高,敬业精神才越强,教育教学质量才越高。
于永正老师曾经还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感谢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说来,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他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读书着、思考着、实践着。
深刻反思
读罢文章,伏案沉思:读书要有效,习惯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读书习惯成就了于永正老师今天的成功。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句在教育界流传甚广的话,道出了知识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读书固然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但绝对是重要的,甚至是最主要的来源,即使在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读书对于获取知识的重要地位,也是丝毫不能动摇的。正如高尔基所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延续主要依靠书籍,所以,成功从读书开始。犹太民族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上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这个崇尚读书的民族,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一大批让世人瞩目的天才。中学历史老师纪连海之所以能走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我想这和他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没有他对历史事件的详细了解,没有广泛的阅读,怎能把历史课上得如此生动?所以说教师读书,既可以保持教学的“源头活水”,保持职业不倦不怠的活力,又可以保持心灵的润泽、灵魂的高尚,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读书,带给教师的益处,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记得刚工作那会,同办公室的老师曾说:“现在都没时间看书了。”当时,我颇不以为然。工作后才发现事实如此。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后进生,学生常规管理,接待家长,布置班级环境,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等等,似乎所有的时间都被挤占了,根本无暇顾及读书。只是这样久而久之,现在我总觉得自己知识欠缺,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已经是“江郎才尽”了,一种紧迫感威逼着我。因为长时间不读书,“腹内空空”;因为读书太少,底气不足。所以现在的我上课没有睿智的谈吐,也没有雍容的气度,走上讲台,不过是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没有了源头的活水,任怎么聪明机巧、投机卖乖,终不免“黔驴技穷”。怎么办?挤时间读书!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会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只要我们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来花在读书上,我们就会渐渐地“腹有诗书气自华”了,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上课有底气了,我们睿智的谈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解就会让学生爱上自己所教的学科。
认识终将要落实到行动才能真正彰显它的力量,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阅读一篇文章开始,以书为伴,做个阅读教师,让读书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入我的生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