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就自我,读书塑造精彩人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周洁利
自从拿到《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教书的闲暇之余,我就翻出来看看,书的封面上罗列了十二位在教坛叱咤风云的大师,他们一个个都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的教育故事,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家,都与他们平时热爱阅读,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息息相关。而我从这本书中汲取的不仅仅是阅读带来的快乐,更多的是对自己读书的种种思考与反思。
在这十二位名师中,我欣赏他们的读书方式和读书感悟。于永正读书善于抓重点与核心,把书越读越薄,而且读书时爱琢磨,喜欢把自己摆进书中,他还强调读书时务必留下痕迹,注拼音,写注释,标记号,画波浪线是他读书时一贯的习惯。而吴正宪更是把读书与教书作为人生两大乐事,喜欢读教育心理类书籍的她更懂得与孩子们交流,与孩子们的心也靠得越来越近了。窦桂梅不仅被阅读改变了人生,还用阅读改变了她所教的学生们的人生。她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她对不同人生的阅读。而作为数学老师的华应龙更是觉得是读书成就了今天的他,在他看来读书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求不知。只有读到不知,阅读才起到作用,正是带着这种求不知的心态,他在阅读领域开辟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读书,对于爱书之人真的是一种割舍不了的情感,甚至于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般的思念与难舍。而读书对于我们来说,也真的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它还可以作为提升自己的一种修炼,像练瑜伽一样静心。我时常反问自己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打发时间,修身养性,还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丰盈自己的思想与教学。在这个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最最原始的阅读方式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不少人所遗忘,现今的不少青少年或者成年人喜欢守着手机或者平板度过平凡的一天。从纸面转向屏幕,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那种深入程度。所以我时常怀念小时候读书的那种氛围,尤其怀念中学时代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那段读书时光。最初是受父亲的影响,接触了小人书,像《三打白骨精》,《穆桂英挂帅》等,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坐在小板凳上捧着小人书看。虽然当时还不认识几个字,但就是被书上人物的丰富表情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为我订了七八份书刊与杂志,当时在班里算是订书最多的一位。我不仅自己课余时间喜欢看,还乐意把书与好朋友分享,看完之后我就把它们收藏起来,至今家里还能找到当初的杂志与报刊,虽然已经泛了黄,可我还能回忆起当初阅读时的那份喜悦。初中时过起了集体寄宿的生活,为了缓解当初的学习压力,我经常往图书馆里钻,那时特别喜欢看《青年文摘》和《读者》,那时的我还喜欢把优美的句子和名人名言摘抄下来,一有空就拿出来翻读,学习上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高中的时候,我阅读的方向也转了,喜欢看各种类型的小说,苏童的小说细腻而又颓废,读着读着会沉浸其中又不忍放手;相比苏童的悲观孤独凝重,我更欣赏曹文轩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独特感伤的优美。曹文轩的《绿色的栅栏》反复看了几遍还是爱不释手。他以其博大真诚的人文情怀,以其独特的视角叙说着一群来自农村孩子的纯真故事。
而今,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我那时一直保留下来的读书习惯也不再坚持。对于读书也不如以前细致,往往自己感兴趣的才会花时间去看,有些书甚至买回来的时候翻过几页,从此之后就再也没碰过,再看时早已积满灰。看了《读书成就名师》才幡然醒悟,自己丢失的可是曾经认为最宝贵的一种坚持与习惯。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从稚嫩到渐渐成熟,从摔倒到爬起,有时不仅仅是来源于前辈们的精心指点,还来自于自己曾经读过的一些书。不少名师将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写成书传授给更多需要成长的老师,而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譬如《怎样做小学教师》、《不怕学生搅局》、《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等。
记得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曾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由内向外开启的门,无论别人如何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都无法打开,只有自己才能开启。其实,教师心灵之门的钥匙,就是读好书,常读书。唯有此,教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拥有与众不同、精彩纷呈的教学生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