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心开始
与学生沟通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4-12-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燕华
沟通,从心开始
——与学生沟通的艺术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吴燕华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如何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呢?兵法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把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攻心战术,是作好学生思想工作的所在。
一、刺激自尊心。
人若没有了自尊,就会一事无成,所以保护自尊心显得十分必要。但现实生活中的保护往往会被袒护、迁就甚至娇纵所代替。久而久之,使自尊演变成为我独尊随心所欲的代名词。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很注意对学生自尊心的刺激。不过,这个刺激得有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刺而不伤”。因为人若被刺伤了自尊,同样也一事无成。有限度地刺激学生自尊,实际上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在自尊心的激发下,一改不好的行为习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达到奋起直追的目的。
二、 激发自信心。
教育史上有过一个实例,说是几位心理学家到了某所学校,指定一些学生,说他们将来一定有出息,而这些学生中有几个一直被教师和同学连他们自己都认为是很“糟糕”的。然而,被心理学家圈定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几个“糟糕”学生变成了全校屈指可数的优等生,这就是自信心的作用。一个人失去了自信,也就失去了奋斗的勇气和力量。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要注意语言得分寸、尺度,更要注意他的方法、技巧。一般而言,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可以用实例,也可用类似方式使孩子觉得这些事例真实可信,可望而又可及,自己确实大有希望。
三、 转化虚荣心。
孩子爱虚荣从某种角度而言是件好事,这样的虚荣观尽管不够正确,但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合理引导,就能使孩子的虚荣心转化为上进心。譬如,有学生自己的成绩和表现都很好,却没能被评上三好生,感到在亲友面前丢了面子,与老师有了对立情绪,成绩也日渐下降。这时,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的表现,然后就势诱导他,“假如你的各方面表现在所有同学中确实出类拔萃,有什么理由不能评为三好学生呢?你虽然优秀,但优势不是十分明显。相信,只要你不懈努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你必定会成功。”
四、 疏导妒忌心。
学生有妒忌心,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还是有上进的欲望的。只不过这种上进的欲望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实现,学生只好以一种妒忌心理替代。对妒忌心是堵还是疏导,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妒忌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东方妒忌,另一种叫西方妒忌。东方妒忌就是当对手比自己强时,就想方和设法把对方拉下水,也就是“同归于尽”式的妒忌;而西方妒忌则是对手比自己强时,千方百计去超越对手。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妒忌行为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准确把握,从正面疏导孩子的妒忌心理,实际上也就成了一种前进的动力。
五、 扶植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形式。牛顿、瓦特、爱迪生、陈景润等一批卓有成效的学者、科学家,都是很小时侯有一种好奇心,而且受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他们才变得特别勤于动脑钻研的。对学生的好奇心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因此而把好奇的孩子当捣蛋的孩子,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当然,如果你对孩子的好奇心只是流于形式地扶植,问个什么你就给个相应的答案,这也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扶植好奇心的最佳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去找出答案。让他们在探索中品尝成功的甜头,在甜头中更加乐于探索。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到热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老师怎样才能作到自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呢?
一、给予学生最真诚的爱,尊重并接纳学生
宋代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力量,学生只有感到被信任,才愿意去接纳老师。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接纳和尊重是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但是,他在老师的眼里仍是一个有潜力和有价值的人。“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事实上,许多学生在他们成长以后,常常会说是老师起初对他们无条件的接纳,才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改变自己的力量和动力。他们是在这种正面心态下才有真正的进步的。其实,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面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信任你——”,那么对面山谷的回音也会是“我尊重你,我信任你——”。
二、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幽默的语言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 用委婉的技巧,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愉快地接受。除了幽默的语言外,还可以用“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含蓄手段;或者有意识地适当保持沉默,用不同的眼神传递信息,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适度沉默是师生课堂沟通的重要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比如学生大面积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有个什么意外,学生都分心走神。这时候,学生最忌的就是老师大声呵斥,这样很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接下来的学习情绪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如不说话,保持沉默,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有意识的沉默是一种有效的批评方法,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师生关系可能会因此更和谐,更融洽。
三、运用发自内心的动作和表情进行沟通
有个叫皮格马利翁的人,他精心雕刻了一座女神像,他被自己雕刻的女神像迷住了,整天对着她膜拜,最后女神像被他的虔诚打动,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少女。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传递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就是以欣赏者的眼光对待学生,产生积极的效应。学生受到挫折时,投以鼓励的目光;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送去赞赏的笑容。对于后进生,则给予更多的亲切和友善的表扬,给予关怀的目光。
四、及时的表扬与适当的批评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但是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是一种惯用的手段。教师的表扬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的心情,不同的学生而受影响。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勇气、责任感和荣誉。也许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鼓励都会改变学生的一时,甚至是一生。赏识教育家周弘说得好: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
批评重要,但批评的方式更重要。批评应重在未来的改进,而不是追究过去的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有些老师一味地训斥、责怪,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感。教师在批评时,可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错误的地方,用暗示的话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从侧面敲击一下,但不太伤害他们的面子。
五、课余时间多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师在课余时间找机会与学生交流,并参与他们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老师容易亲近,从而赢得学生的好感。有些老师上课的时候表情严肃认真,课后也经常难见笑容,学生觉得这老师“真可怕”,不敢接近,更不用说沟通。每一位老师,既要能当“严父”又要能当“慈母”。在学习之余,与学生谈谈生活上的事,谈谈他们的爱好,谈谈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成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了解他们的感受。老师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工作,对于他们的发问、好奇,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回答。当然,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脸上要有微笑,要和颜悦色,不要老是扳着面孔,微笑能使我们与学生产生亲近感,一种信任及鼓励的目光,将会使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美好。用我们的爱心、真诚和热情去构建师生间的交流和信任的桥梁。从而才能更好的听到学生的心声,也才能够做好我们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只有深度的心灵交融,只有真正的深入到学生的心里,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以文传情,拉近距离
教师还有一个与学生沟通的方法,那就是用文字进行交流。
1、书信交流,用e-mail更方便快捷。这种交流方法在某些环境下,比如某些事情师生之间不方便直接面对面交流,那么通过书信来进行交流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这样交流有可能给老师了解到学生中平时不易掌握的情况,而作为学生也会得到教师更为完备的帮助和指导。
2.、作业本也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途径。任课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可在作业本中加上简短的评语,如:“好!”、“有进步!”、“继续努力!”等,使人倍感亲切,常常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3. 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通过QQ群上网聊天,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
4.写数学日记。曾经让班上的学生写数学日记,日记里的每一篇事情都让我得以了解学生的心情,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诚挚的文字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促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
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希望老师多看自己一眼,有些甚至以闹事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作为教师,我们要求自己能够触觉敏锐,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没有成见,都能一视同仁,尽量对所有学生接纳的程度都一样,心目中绝无宠儿。事实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难以尽善尽美,只要我们尽自己最大可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