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为人师是一门艺术——《优秀教师的六种核心品质》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4-12-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贺礼

为人师是一门艺术  

——《优秀教师的六种核心品质》读后感  

贺礼  

优秀教师除了要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外,还应该拥有一些核心品质:富有爱心、尊重学生、善于反省、坚守信念、善于沟通、颇有办法……  

本书为教育我们如何尊重学生精选了很多颇有哲理的故事。每一个都非常精彩,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爱  

我想撷取第一辑里面的第一个故事来共勉“爱是最好的老师”。约翰.霍普金教授给他的毕业生布置的作业是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216岁之间的男孩,预测他们的未来。他的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得出的结论是那些男孩子中90%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听来不禁令人毛骨悚然。但25年后的结果是200人之中只有4人曾进过监狱。当初调查作业的结论和现实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女教师,她并没有高深莫测的教学技巧,出神入化的教学方法,答案就是:“我只是很爱那些孩子。”这句话听起来是那么朴实无华,但真正能够做到25年里对所有的孩子是始终保持一颗爱心,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小艾曾经说过,爱孩子是一名教师合格的底线。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爱心,是我们成就教育事业的基石,除却爱心,任何形式和技巧一切无从谈起。如果说我们要想进入教育的宝库,那么爱就是我们打开宝库的钥匙。  

二、尊重  

第二辑里面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不要是在铁的时候提出钢的要求”。里面讲到了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了一名负责任的教师。但是当他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话语间却满含“恨铁不成钢”的愤懑。因为他的学生里面有的上课却吃零食,小小年纪谈恋爱……诸此种种。但是他的朋友却给了他这样的解释:你有没有把这些学生当做小时候的你?孩子有孩子的兴趣,作为老师,你应该回到自己的童年里和他们共同成长,平等相待,人生是个锻造工艺,不要是在铁的时候提出钢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遇到学生犯错捣乱,不遵守纪律,这应该说是家常便饭。但我们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是横眉冷对,气急败坏,有时甚至是不分青红皂白,大加鞑伐。在这里我想说,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是成长当中的人,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需要培育,需要锻造,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借用文中讲到的这话就是,不要在是铁的时候提出钢的要求。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颗童心,要回到儿童的世界里来看待和评价,我们就会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有更客观的理解和评价,教育的艺术就会慢慢积累和形成。  

三、反省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是说每天都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自省和审视,有反省 才能提高,才能进步。第三辑里面的有一篇文章是“跳出心灵牢笼”。讲到了被瓶子盖住的跳骚逐渐失去了与生俱来的跳跃能力,是多么的悲催。还给我们出了一道几何题:请用六根火柴棒在不能折断的情况下摆出四个三角形。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将火柴棒做三度空间的立体摆列。这两个事例都说明了,失去了创新和联想,世界将会怎么样。我们是教师,是做教育工作的,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和产品,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每个人从生理到心里,从知识到能力,从气质到性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区别。像生产工业产品一样,用一个模式将他们放在流水线上进行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肯定会失败的。我们要学会反省,学会审视,学会提炼,学会方法论,在漫长的教育道路上不断积累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艺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坚守  

“巴尔扎克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人间喜剧》是后世作家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但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却差点与世界失之交臂。”这是书中第四辑《放弃之前的最后一试》的第一段。  

   

文中为我们讲述了巴尔扎克经过刻苦努力写作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之后,历经十八次退稿,就要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之时,在妻子的鼓励下,终于有一家出版社慧眼识珠,不但承诺出版《朱安党人》这部小说,还要与巴尔扎克签订终生出版合同,最终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创立了不朽的丰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守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像歌中唱到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随随便便就成功。做什么工作都要有坚守的精神,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执着,甘于寂寞和平凡,在平凡的工作当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我们知道的很多教育名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专家和权威,而是经过了多少年的坚守才取得卓越的成绩。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做事踏踏实实,注重平时的积累,不虎头蛇尾,不三心二意,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我们才会收获教育的硕果。  

开卷有益,多读书,多学习,我们才能开拓视野,增长能力,在教学当中才会游刃有余,轻松驾驭,完成从教书匠到学者型教师的转变,衷心希望我们能在这本书中触类旁通,细细体会,揣摩当教师的真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