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优秀教师的6种核心品质》 有感(孔静)
浅谈教学中的沟通艺术
发布时间:2014-12-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kongjing
对于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理想的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读完《优秀教师的6种核心品质》这本书后,我对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有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为我明确了以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富有爱心、尊重学生、善于反省、坚守信念、善于沟通、颇有办法诠释了理想教师的基本特点。而对学生的爱心与尊重往往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表现出来,沟通也是化解师生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读完本书之后我对沟通的艺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沟通的前提是学会倾听。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会说话的人,”实际上我认为“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一个人语言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其地位状况,比如:一个乡镇领导到县上或市上参加会议往往只有安静地听报告作笔记份,而到村组参加会议就会滔滔不绝地作指示。作为教师在年龄、知识、社会阅历等方面总体上比学生占有优势,课堂上教师再高谈阔论一通,就拉大了学生与教师的差距,为师生间的沟通树立了一道隔离墙,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相反地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说,整个课堂就是有序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则是引导,在必要时予以归纳,这样学生感到知识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结论是自己分析讨论得出来的,参与了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就有亲近感,易于接授。 传统意义上要调查了解一个教师的教学情况就是去“听课”,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就要变成去“看课”。听与看只是一字之差,体现了学校领导、教师关注的对象的不同,前者关注的是教师的表演,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教师是主角,是知识的象征课堂交往属单向型的交往,传递信息是教师向学生发送,缺乏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听讲,不能主动地发出信息与教师交往,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后者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这个主体的活动情况,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朋友,口头交往是儿童智力发展最重要的途径。这种关注课堂学生活动情况是师生三向型的交往,这种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都发送信息,都接收信息,互动合作,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回答、共同讨论问题、彼此启发激励。不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学习知识,还自觉地锻炼了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其次,我认为沟通需要有和谐民主的氛围。 离开了说话就没有沟通,说话是要讲环境的,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说话的情调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生一到课堂就不说话,就是教师提问也不愿自动举手作答,甚至教师抽问也用“不知道”来对付,而到了下课或到了学生寝室,则立即改头换面,成为一个说话的能手,他这时讲故事、与同学辩论起来不下于教师水平。 作为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说话环境,让学生大胆地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就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说话。如果让学生在全班同学安静地听他说有困难,就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教师备课时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小节问题,提出讨论提纲,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集中小组意见,进行归纳引导。在小组讨论时,注意每个小组成员均应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观点,防止小组变为个别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在课堂提问时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其语言表达的成功之处,再由同学补充完整。 有的学生在与教师个别谈话时,心理压力大,惶恐不安,教师首先就应引导学生取消顾虑,教师以微笑在姿态面对学生,以友善的表情与学生交谈。无论学生说话内容是否正确,切忌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只要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是不会在与教师单独谈话时主动攻击教师的。如果在办公室谈话对学生表达不利,则可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机会,使学生感到很随意的情况下与学生谈话,此类情况下学生说话会大胆些,多交谈几次后,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水平都会提高,在往后的时间里就会。 再次,我认为沟通的需要分歧和及时评价。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谈话,不能不负责任地让学生随便说,或无原则地任学生乱说一通,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让学生完全自由地成长。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咨询者、促进者,倾听中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信心的前提下,与学生有序地争论与评价。 学生的说话在课堂上会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遇到此类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消极的心理影响,利用积极影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最后,沟通的最高境界是具有共同的话语圈。 与学生的沟通,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意识到教师是创造心理氛围的关键人物。教师作风应该民主,学生在民主化的氛围下就能说出想说的话,师生沟通在这种和谐气氛下才能正常进行,师生交往离开了具体的教学情境就是空洞的交往,没有实际意义,如在学生们热烈、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就不要突然训违纪学生。教师还应该是有人情味的人,沟通需要理解,理解离不开沟通,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与学生进行交往与沟通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和颜悦色地面对学生,学生自然就会以相应的姿态回敬教师与同伴。教师要善于角色心理换位,将自己设想为学生,这样的沟通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连接,在交往中相互促进、相互尊重、共同提高。教师要敏捷地捕捉学生情绪变化的关键时刻,教师与学生要沟通时,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教师应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善于控制学生的情绪,把握交往的内容和尺度,调控沟通程序与进度。教师还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这样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就能产生共鸣,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关注沟通,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前用积极主动的探索,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