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守望教育》—教师节三十周年纪念版这本书,我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许多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文中有许多很好的教学案例,读过后,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刘铁芳先生写的《守望教育》,两本书中还是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我所读的《守望教育》特别版一书中的有一章节统计了小学生阅读时间,小学生的阅读时间还是有的,但是我在思考的是,他们所读的课外书到底有多少适合他们年龄的,符合他们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 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文中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 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比如应试教育, 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 早早的就在宣传应试教育应该被素质教育取代, 并且早早地就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 还是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一方面虽然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贴的"忠诚守护者"。
《守望教育》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而本书(特别版)中也提到学困生,崔学东老师更多关注的方向在于不要“特别”关注这些学困生,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在我自己近一学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我做不到;同时要向崔学东老师那样不“特别”关注他们,我也不能完全做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