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踏进师范大学校门那一天起,我们就在不停的反思和讨论一个永恒的话题——具备怎样的品质才算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也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但是总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本学期通过研读《优秀教师的六种核心品质》无疑是拨云见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为我们在向优秀教师前进的道路上串起了一盏盏指路明灯。在这里我就从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爱与坚守这两种品质。
一、爱
首先我先讲下第一辑里面的第一个故事。约翰.霍普金教授给他的毕业生布置的作业是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2到16岁之间的男孩,预测他们的未来。他的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得出的结论是那些男孩子中90%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听来不禁令人毛骨悚然。但25年后的结果是200人之中只有4人曾进过监狱。当初调查作业的结论和现实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女教师,她并没有高深莫测的教学技巧,出神入化的教学方法,答案就是:“我只是很爱那些孩子。”这句话听起来是那么朴实无华,但真正能够做到25年里对所有的孩子是始终保持一颗爱心,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教师更是“爱”的践行者。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巴特尔也曾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其实爱就是一次和风细雨的交谈,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个淡淡的微笑和一点小小的安慰。
二、坚守
这本书中第四辑《放弃之前的最后一试》为我们讲述了巴尔扎克经过刻苦努力写作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之后,历经十八次退稿,就要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之时,在妻子的鼓励下,终于有一家出版社慧眼识珠,不但承诺出版《朱安党人》这部小说,还要与巴尔扎克签订终生出版合同,最终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创立了不朽的丰碑的故事。“巴尔扎克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人间喜剧》是后世作家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但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却差点与世界失之交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守是多么重要。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执着,甘于寂寞和平凡,在平凡的工作当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我们知道的很多教育名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专家和权威,而是经过了多少年的坚守才取得卓越的成绩。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做事踏踏实实,注重平时的积累,不虎头蛇尾,不三心二意,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我们才会收获教育的硕果。理想都是美好的,理念也都是可行的,可是我为什么就没有做到呢?和书中那些老师相比我的坚持远远不够,每当我碰到一两个调皮的学生难以管教时,我便会想到放弃他们,少给自己添麻烦;每当我碰到有不配合甚至不讲理的家长时,我便会会自己找借口退缩;每当一个计划难以实施时,我不是去寻求解决对策,而是主动降低难度甚至不去实施。同时也像歌中唱到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随随便便就成功。做什么工作都要有坚守的精神。
书中所讲述到的其他几个品质也对我们大有启发,作为老师我们还要善于沟通,善于反思,尊重学生,同时也要学会巧妙处理各个问题,各个矛盾。开卷有益,多读书,多学习,我们才能开拓视野,增长能力,在教学当中才会游刃有余,轻松驾驭,完成从教书匠到学者型教师的转变,衷心希望我们能在这本书中触类旁通,细细体会,揣摩当教师的真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