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一种挽救》读后感(汪志萍)
发布时间:2014-12-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汪志萍
《宽容是一种挽救》读后感
武进礼河实验学校 汪志萍
读了陈亦权先生的《宽容是一种挽救》这篇文章,我深深的被文中著名的画家迭戈·委拉兹开斯所折服。文中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画家麦德卢在年轻时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做仿造世界名画的画师,可画家迭戈·委拉兹开斯亲眼目睹麦德卢仿造他的名画《提水的妇女》时,并没有去刻意的责备他,而是在他的身后默默地给予画面的指引,并没有去追究麦德卢的责任。他对麦德卢笑笑说:“生活是艺术的土壤,虽然你只是在仿造艺术,但我依旧不希望你因为艺术而威胁到自己的生活。”迭戈·委拉兹开斯对艺术的严谨入微和对他人的宽容大度让麦德卢羞愧不已。此后,麦德卢再也不仿造别人的画作,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真正的艺术创作上,最终成为意大利一位有名的画家。直至多年后,麦德卢还深有感触,在他的自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是迭戈的宽容挽救了我!如果他选择让我受到法律的自裁,那我在艺术上就永远不会有什么成就。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了宽容的神奇力量。
古希腊贤人曾经说过:“宽容是美德中最绚丽的花朵。”而在中国古人看来,宽容是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我看来,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这种品质要求人“悦人、纳人、容人。”让人从心底里感觉到一股股暖流,宽容是最崇高的品德。
随着现代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成了一种时尚和美德,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的理念。在很多时候,教师的宽容能够化作一股力量,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宽容并不等于纵容,不是不顾是非。如果教师一味面慈心软,对学生疏于管理,致使学生纪律松散,无所顾忌的话,那会影响到正常教学工作,甚至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在拥有宽容的同时对待学生也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
在学校,每个班级,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就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闪光点,才会造就出这个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作为教师要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多一些宽容,多一份理解。记得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在所有的老师眼里都是一名调皮好动,成绩不是太好,自律能力较弱的孩子。在我美术课上也不例外,插嘴、扰乱课堂秩序是他的“专长”,每节课我都要尽可能的多关注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虽然课堂自律能力较弱,可一旦发现他难得认真画画起来,画出来的作品还是非常有想法的。有一次画动物时,我发现他画的龙活灵活现,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画的真不错!”课后离开教室的时候,我听到他说“哈哈,老师表扬我了!”我的表扬是真诚的,他的开心也发自内心,这让我看到引导他的希望。自此以后,我更加关注他,尽可能的找出他每节课的进步,指出他的每幅作品的优缺点,他画的更带劲了,自我约束能力也加强了,他们班的同学绘画的热情更高了,呈现出来的作品更好了。如果在课堂上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他大吼大叫,严辞批评,那就会适得其反,等于在众人面前打他的脸,伤害他的自尊嘛!他可能产生逆反的心理,从此以后在课堂上就更会混日子,再也体会不到美术课堂的乐趣了。
于是,我顿悟:教师,应该是一个宽容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当他们出现错误,需要我们帮助时,我们应以平等的态度出现,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尊重他们,相信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克服困难,而不是大声斥责。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