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姜舒艳 3.17)
发布时间:2015-03-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姜舒艳
书籍或文章名称 《教育的智慧》
作 者 李镇西 阅 读 时 间 2015.03
教 师 姓 名 姜舒艳 年 段、学 科 八年级语文
精彩摘录:
教师和学生谈话是是教育的常规方法之一,也是教师不可剥夺的教育权利之一。我常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里的艺术既包括班级活动、集体谈话,也包括个别谈心。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个别谈心更能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不是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吗?我甚至不能设想,离开个别谈心,我们的教育还能够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即使是同样的思想问题或学习困难,对不同的学生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立而独特的精神世界,面对一个个这样的精神世界,仅仅通过集体谈话或班会课,是很难取得教育效果的。除非我们把教育仅仅看成是标准化的知识传授而不是个性化的心灵感染,如果那样,学校与工厂无异,那自然不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个别谈话了。
师生关系绝不是人和物的关系,而是人和人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对话理论越来越受重视。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中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心灵。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踏实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致共同分享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人格相遇、精神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也分享了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同时也是师生关系双方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流程。
读书感悟:
读完李镇西的这些文字,我深有感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师生关系好了,心灵走近了,那么学生会尊重老师,会喜欢该老师的课堂教学。谈话是融洽师生关系好的方法之一,老师温和的态度,设身处地的理解,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他们会把心里的真实的想法倾诉给老师,并会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这时的老师应该很诚心地真正地跟学生交流,发自肺腑地理解学生,帮助学生。
在现在任教的班级里,有些男生是很有个性的。他们不信任老师,甚至不信任家长,倔强而脆弱。于是他们会在课堂上表现异常。要么似睡非睡,要么手脚不停。。。。。。无非是不安于学习。在他们心里是排斥课堂和老师的。但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些学生也是希望老师重视他们的,他们的这些表现有时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只是方法不对而已。
如果这时老师一味地批评指责,我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或者是敌视。他们会觉得老师是故意针对他们。于是他们会越来越离谱,老师会越来越恼火。最后师生关系就会走进死胡同了。换个方法,这时老师在耐心观察分析之后,找他们谈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可能会换来不一样的效果。老师和风细雨的关心、包容理解的话语、温柔的抚慰或铿锵的鼓励,将激发起他们的好感和认同。他们会觉得老师是值得信任和依赖的。
这样的师生关系将走进良性循环的新境界,那何愁教育不好学生呢?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