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杨亚娟)
发布时间:2015-03-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亚娟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3月20日
|
教 师 姓 名
|
杨亚娟
|
年 段、学 科
|
九年级语文
|
精彩摘录:
那么,我所说的“民主课堂”应该“自然而然地融汇”哪些民主精神呢?
1.充满爱心
我始终认为,在民主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因此,所谓“充满爱心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人的教育,就是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的教育。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民主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定是以人为本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他有温馨的爱心和晶莹的童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充满爱心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优生”都投以关注与尊重的目光,同时教师以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让孩子之间也彼此尊重与善待。
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2.尊重个性
这里的“个性”,与“共性”相对,指的是一个人在天赋、智慧、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或潜在的独特性甚至独一无二性。当然,个性本身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因此“尊重”在这里不是“迁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个性予以因势象形地积极引导,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等方面,都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还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不同个性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尊重个性的民主教育,特别体现于对待长期以来被传统教育忽视或冷落的“后进生”的态度上。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如果我们的课堂只着眼于“尖子生”,而冷落甚至无视那些所谓“差生”,如此“教育”没有半点民主可言!
相反,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会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由于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家庭教养、个性特征等等因素的差异,学生发展很难绝对均衡同步,往往总有部分学生暂时滞后或掉队。具有民主情怀的教师,就应该通过教学设计,让他们找到能够体现自己个性尊严的角色,从而尽情挥洒其独具魅力的创造色彩,并自由舒展其澄明自然的心灵空间。在民主教育的课堂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
|||
读书感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就算是双胞兄弟或姐妹也性格各异。正因为万物的五彩纷呈才使世界变得耀眼迷人。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或僵化的模式机械地生产出一批批“标准产品”或“机器部件”,那么从校园里走出的 人都被铸造得何其相似乃尔,缺少应有的棱角、闪烁的锋芒,那么他们身上就缺乏以至于不能发扬光大的长处,也就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人才。因此,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挖掘潜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和关键。乌审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是啊,教师为此负有重大的责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欣赏学生的不同“声音”。赏识是个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它体现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学生深层的精神需要。学生同样有被欣赏、被尊重、渴望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一系列的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育就要顺应或激发学生的各种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发展与张扬。因此,要以欣赏的姿态倾听来自学生具有个性的声音,尊重、赏识他们的兴趣爱好、观点看法及选择倾向。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出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都了如指掌,并据此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也常有不同的回答。有一次,仲由(即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实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求说:“听到后就应该去做。”公西华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人”。(意思是冉求平日遇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胆大好胜,所以我要压阻他。)孔子的因材施教的主张,是一条宝贵的教育经验。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