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袁小彩)
发布时间:2015-03-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袁小彩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
教育的智慧(对话:平等中的引导)
|
||
作 者
|
李镇西
|
阅 读 时 间
|
2015年3月
|
教 师 姓 名
|
袁小彩
|
年 段、学 科
|
七八年级政治
|
精彩摘录:
在“对话”与“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
作为学习者,学生的任务当然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获得健康的人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甚至如果在理论上静态地孤立地考察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我们把学生视为教育客体,也是没有错的。
问题在于,从来就没有“静态”的教学过程。一旦进入实践层面,无论作为学生还是教师,都处教学过程的“动态”之中。而学生一旦进入教学实践,他们就绝对不是嗷嗷待哺的被动客体,而同样是积极参与的主体——是“建构”的主体。
这里不得不谈到正风行于中国基础教育界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有许多不同的派别,但不同的建构主义者却仍然有着这样一些共同点:首先,他们都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的。其次,他们都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行为。再次,他们都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最后,他们在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发展的同时,并不排斥外部的引导,只是反对简单的、直接的知识传递。
至少这几个共同点是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的。
作为学习者,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接受教师的指导;作为建构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重组和整合,进而把知识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种能力乃至一种信念。在这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就知识质疑、对教师发问、向权威挑战……都是理所当然的。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教师应鼓励并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这符合学生求知心理,并能尊重其个性,因而可以有效地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学生由生疑、质疑,再到思疑、解疑,整个过程充满了积极求知的主动精神,其所获知识印象更深。
|
|||
读书感悟:
学生只有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思维敏捷,才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这个活动中不是学生的主宰,而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是平等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才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教,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首先,在课堂上少一些“注意听讲、不许插嘴”等命令用语,多一些“大家允许老师说说看法吗?”等礼貌用语。对问题回答的好的同学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对胆子小且不敢发言的和学习较差的则要多鼓励。对学生亲切的话语,会产生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其次,应充分重视师生之间的非语言交流问题。教师大多十分注重语言的生动、风趣和富于吸引力,殊不知,声调、眼神、动作、姿态、情绪也能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现代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言语信号和非言语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不是言语信号而是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另外,不同的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同,因而使用不同的非言语信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在讲述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时,如果面部表情庄重,且用严肃的口吻、坚定的语气,就会给人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收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反之,如果嬉皮笑脸,用开玩笑的口气表达,则会给人一种怀疑、嘲讽的感觉,会大大削弱思品课的感染力。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形成默契和蔼的非言语交流。具体地说,教师在课堂上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抑扬顿挫的声调、亲切敏锐的目光、端庄大方的教态。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上倾注教师的情感,让师生和教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学生的人格才会受到感染,情操才能得到陶冶。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