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陈燕萍)
发布时间:2015-03-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燕萍

 

礼河实验学校教师读书笔记
书籍或文章名称
《教育的智慧》
作      者
李镇西
阅 读 时 间
3月20日
教 师 姓 名
陈燕萍
年 段、学 科
九年级英语
精彩摘录:《把学生放在心上》
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观点。他的意思是,要让校园的每一个空间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或者说“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可是,我们现在一些学校的墙壁说的都是什么话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团结,奋进,求实,创新”……这些话都是真理,可放在学校好像不是最合适的——对成人的要求,孩子能够明白吗?墙上说这样的话,对孩子究竟有多大教育意义呢?
几年前,我所在的学校也搞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我分别在“陶行知园”和“苏霍姆林斯基园”竖立了很多铭牌,精选了国家领导人及中外名人的教育短语。一位朋友来我校看我,我陪他转校园,他指着那些牌子问:“这些话孩子看吗?”一句朴素而尖锐的诘问让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过了一段时间,在陶行知园和苏霍姆林斯基园里的铭牌上精选了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写的儿歌。从那以后,每当下课,总会看到一些孩子在这里驻足默读或朗诵。
 “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是没错的,关键让墙壁说什么话,怎么说。而要让墙壁上的话孩子爱听,只要真正把孩子放在心上就够了。
我们不但要是每一面墙壁说话,还要给孩子们说话的机会。现在的孩子们见了老师都绕道而行,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听话。可是在家里,他们却是相反的。这些原因的造成就是老师和孩子交流的少,沟通的少,我们应该蹲下来跟孩子交流,让孩子们敢说话。
 
书感悟:把孩子放在心上,是教师从业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毋须再对身为教育者的老师三申五令、叠矩重规。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却经常穷于应付各种务虚务实的工作,甚至是脱离实际的工作,而忘了作为教师需要面对的是最真实最具体存在的服务对象:孩子。   佩服李镇西老师当头棒喝,指出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把“领导、指示、检查、名誉”作为工作重心的现象,听来可悲。哪一个刚上岗位的教师不是怀惴拳拳的热诚之心,矢志把教育作为一项神圣的事情来做。随着时间磨砺,当初的热血,又存几多?这是为什么呢?   是师德浮躁,未能静心。急于求成、急于得到肯定,往往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机构,在各种指标、各种评比的驱使下,搞填鸭式教育、搞尖子生教育甚至搞假教育,说明白了,这都是应试教育的恶果。为师者,当守一颗质朴之心、逐一个简单值得,那就是踏踏实实工作,为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正确的需求而努力,而不是把心力花在邀功讨好、追名逐利之上。   是墨守成规,不知灵活变通。一个指示、一个要求,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下达的,应有其特殊意义(也有些指示和要求是狗屁不通一文不值的,去接受它正说明接受者的无知和可笑,或懦弱),我们应该探析它的真实目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指定自己特有的计划、方案,认真去落实,确保让孩子受惠。而不是士兵行动:指令→100%执行。比如我们要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和动手能力,非得搞一个机器人大赛或电子对抗赛吗?我们要培养小学生红色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非得去井冈山非得去延安吗?我们要在小学生中宣传廉洁教育廉洁政府非得搞一个大型宣讲会吗?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换成搞实用小工具设计比赛,搞慰劳老红军听故事活动,搞师德劳模零距离倾听学习呢?   是搞“假、大、空”,舍本逐末,本木倒置,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我们记得校规校训,我们奉行办学宗旨践行精神指示,只是,我们往往忽略这些校规校训、宗旨精神是怎么来的,是在什么背景下因为什么原因而形成的,它在哪些特定的情况下有怎样特殊的效用。我们习惯不动脑子地去生搬硬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尽心竭力地做了很多自认为很有意义的事情,其实都是浮于表面,不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假、大、空”行为。    李镇西老师说:说起办学,我们往往容易想到“理念”“模式”“规模”“国际化”等宏大概念,唯独忽略了每在校园里笑眯眯地给你打招呼的孩子。这是多么真实的自白。在我们的教育行业中,还是有很多工作在孩子中、为孩子工作的师德标兵,他们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他们沉心静气、开动脑筋,为孩子兢兢业业、不苟名利。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少一些搬桌子跋山涉水上学的孩子,少一些披星戴月孤老山村支教的老师,这种努力是多么感人多么心酸又多么讽刺的事情,请管理教育工作的同志们多做一些为学生为老师谋福利的实实在在的好事,请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学生安心上学让老师专心授课。请让学生少一些无所适从,少一些无谓的追逐,少一些孤独无助。请工作一线的老师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孩子做起,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孩子放在心里,在点滴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对孩子用心。也许,作为教师我们能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的,可能只是孩子在校的时间。可是我们永远不能忽略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他们的父母,他们也许更愿意倾听老师的教诲,接受老师提出的建议。我们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用正确的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至少是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社会公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